建立個人碳賬戶 對接碳排放市場-上海打造碳普惠“樣板間”
已有人閱讀此文 - -近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上海市碳普惠機制建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工作方案》明確,上海將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引導碳普惠減排量通過抵消機制進入上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支持與鼓勵上海納管企業購買碳普惠減排量并通過抵消機制完成碳排放權交易的清繳履約等。
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工作方案》是為了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推動全社會低碳行動,引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營造全社會節能降碳、資源節約氛圍。
《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建設工作目標:2022~2023年,上海將形成碳普惠體系頂層設計,構建相關制度標準和方法學體系,搭建碳普惠平臺,選取基礎好、有代表性的區域及統計基礎好、數據可獲得性強的項目和場景先行開展試點示范,銜接上海碳市場,探索多層次消納渠道,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打造上海碳普惠“樣板間”。
2024~2025年,上海將逐步擴大碳普惠覆蓋區域和項目類型,完善碳普惠平臺建設,形成規范、有序的碳普惠運行體系,探索通過商業激勵機制,逐步形成規則明確、場景豐富、發展可持續的碳普惠生態圈。
相關行業專家認為,上海“碳普惠”工作是要把市民的綠色出行、做好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核算,變成每個人賬戶里的“碳積分”,再通過對接上海碳交易市場、各個商業消費平臺,讓市民通過低碳行為獲得實惠。
《工作方案》還提出,未來上海還將按照“先易后難、逐步擴大”的原則,探索納入個人減排場景,有序推動個人減排場景接入與開發,將個人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行為逐步開發為標準化的個人減排場景。探索建立面向公眾的個人碳賬戶體系,提升公眾對自身節能降碳行為的認知度,為公眾參與碳減排活動提供多元化的路徑選擇。同時,研究將個人的低碳行為產生的碳減排量,按照方法學進行記錄、核算、核發,并且通過交易及商業獎勵實現其價值,構成碳普惠閉環。
對接上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工作方案》在頂層設計方面,上海將制定碳普惠制度體系,出臺《上海碳普惠體系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及相關專項操作細則;同時,上海將探索碳普惠減排量相關金融產品與服務,挖掘碳普惠減排量的潛在價值,嘗試開發基于碳普惠減排量的各類質押等金融服務,盤活企業及個人等各類主體擁有的碳資產。
他強調,上海市碳普惠機制建設其中的亮點之一,就是建立抵消機制對接上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定抵消規則,引導碳普惠減排量通過抵消機制進入本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支持與鼓勵本市納管企業購買碳普惠減排量,并通過抵消機制完成碳排放權交易的清繳履約。
二是鼓勵通過購買和使用碳普惠減排量實現碳中和。充分挖掘“雙碳”目標下各類組織、產品、服務、活動、建筑、區域等不同維度的自愿碳中和需求,制定以碳普惠減排量作為抵消來源實現碳中和的相關實施指南,鼓勵企業、機構和個人優先使用碳普惠減排量進行碳中和。
三是優化資源共享的碳普惠生態圈。以“普惠積分換權益、普惠積分換榮譽”等方式實現個人碳普惠減排量的消納,逐步形成個人碳普惠流量與商家經濟效益相互帶動的良性循環,提升上海碳普惠體系的可持續運營能力。
此外,上海探索將碳普惠納入企業與個人綜合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碳減排行為納入環境信用評價體系,以及探索碳普惠在減排領域的協同效益實現。識別、遴選具有碳減排和大氣污染物減排協同效益且評估方法相對成熟的個人碳普惠和項目碳普惠,探索以碳普惠促進碳減排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效益實現的聯動機制等。
打造長三角區域碳普惠體系
《工作方案》提出要引領長三角區域碳普惠機制聯建。一方面,以重點城市為載體推動長三角碳普惠機制聯建工作先行先試,以點帶面逐步擴大聯建范圍,推動各省市碳普惠規則共建、標準互認、信息共享、項目互認,打造“規則共建、標準統一”的長三角區域碳普惠體系。
另一方面,《工作方案》還提出加強上海與長三角以外地區在碳普惠制度設計、平臺建設、減排項目與場景開發、商業生態打造等方面的合作,支持上海碳普惠標準在非長三角地區的應用,協助長三角以外地區建立碳普惠體系,推動上海碳普惠體系與各地碳普惠的互聯互通及在全國范圍內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