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設立帶來“新賽場”!券商要“大干一場”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近兩年來,“政策紅包”為券商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如今,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券商展業再添一份“大禮”。對于券商而言,北交所的設立對其投行、經紀、財富管理等業務帶來明顯增量機會,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對券商來說是一個新的賽場,證券市場的競爭格局或由此改變。
另一方面,在政策紅利之下,券商新三板業務也迎來巨大發展機會,多家券商也借此契機積極布局,加大資金和資源投入,助力中小企業發展。
投行、經紀、財富管理等業務全面受益
券商迎來“新賽場”
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我國資本市場將形成三大交易所錯位競爭的態勢,既北交所精選層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交所科創板服務重點科技型企業、深交所創業板服務創新性企業。而對于券商而言,北交所的設立也為其帶來了巨大增量,券商投行、經紀、財富管理等業務受益明顯,有分析指出,在新的賽道上,證券市場的競爭格局或由此改變。
中信建投投行委執行總經理李靖表示,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將形成京、滬、深三地交易所功能互補、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證券市場新格局。投行業務方面,北交所成立后將吸納一批“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提升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上市積極性,實現國內資本市場的擴容,這會給券商帶來更多的投行業務機會。同時,券商下屬的投資平臺可以通過投資這些企業分享其成長價值。
在其看來,從新三板精選層升級為北交所,體現了國家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對新三板深度改革的重視。隨著配套政策陸續落地,預計會有更多增量資金入市,有助于市場交易活躍度的提升和市場機制的優化,促進各券商經紀、財富管理等業務的發展。
“對于券商而言,北京交易所的設立,是一個新的賽場,競爭格局充滿著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目前券商的排名格局”,申萬宏源證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對于投行而言,增加了一個培育企業的全產業鏈的機會,也會對經紀和財富管理線的目前的競爭格局造成一定沖擊,未來哪個券商在培育企業這個產業鏈中處于領先地位,對于經紀和財富管理條線來講,未來中小企業客戶從銀行理財客戶轉化為經紀及財富管理的企業客戶轉化率越大,財富管理增量就越大。”
在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諸海濱看來,北交所設立后,需要券商各業務部門協同,也就是“投行+自營+研究+經紀業務”的聯動。“這個和之前在滬深市場各部門各自為戰的情況有很大差異,可以真正的拋棄通道思維,真正發揮注冊制下券商的全渠道工作”,其認為,北交所成立意味著新的業務和新的板塊,券商愈發可以重視三板業務和經紀業務,多個部門可以進行聯動。
“北交所的設立明確了新三板的法律地位,也增強了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在有效擴容市場的同時,將對券商的投行、投資、研究、財富管理等各業務鏈產生價值,部分頭部券商在精選層保薦業務上仍有優勢地位,但中小券商的整體參與度更高,新三板儲備項目豐富的券商迎來新機遇,券商投行業務競爭格局有望改變”,東吳證券投行委委員、中小企業融資總部總經理方蘇表示。
恒泰長財證券成長企業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耘表示,北交所的設立將對券商整體業務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可以帶動券商投行、經紀、投資、財富管理等各項業務協同發展。“可以說,券商可以一直陪同企業,參與一家企業由小到大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成長、融資、交易”過程,這里面有豐富的投行、財富管理及交易價值,這個增量和機會是每個券商都無法忽視的。”
聯儲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尹中余表示,北交所的成立,將推動券商整體參與度的提升,作為重要金融中介主體的券商,其投行、經紀等業務將有所受益。對于投行來說,北交所的成立,為其增加了服務中小企業上市的新業務機會;對于經紀業務來說,最大的亮點不在于增量上,而是在于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在提高流動性、穩定市場及價格發現等功能,會給經紀業務帶來新的模式。
開源證券非銀金融首席高超認為,資本市場擴容下,券商經紀、投行、直投等業務將迎來機遇。
加大資金資源投入力度
券商借機大力布局新三板業務
北交所設立的目的在于承接新三板目前機制,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未來北交所在交易機制和上市發行制度上均有望向上交所和深交所看齊。與此同時,北交所的設立,將利好新三板布局深厚的上市券商。
從目前各家券商持續督導的新三板創新層以及精選層公司數量來看,申萬宏源、長江證券、東吳證券和中信建投排行前列。此外,中小券商也有較為豐富的新三板項目儲備。
據了解,申萬宏源證券在新三板業務領域耕耘了10多年,截至目前,公司累計共督導新三板掛牌企業607家,其中創新層企業122家,督導企業家數連續9年在新三板市場排名第一;2020年新三板精選層開市以來,公司完成6單精選層掛牌及發行,募集資金13.42億元,位居行業前列。
截至2021年8月31日,東吳證券累計掛牌項目數量為439家,行業排名第5位;目前精選層在審企業5家,排名行業前三位,篩選符合精選層基本條件的儲備企業約30家。方蘇表示,在精選層及未來北交所業務上,公司已形成“發行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發展格局,下一步將根據項目情況盡快實現申報。
此外,截至目前,中信建投證券共完成9家精選層公開發行項目,累計融資21.62億元,在市場上均排名第1位。
另一方面,在此機遇之下,券商對新三板業務上也愈加重視,在采訪中,多家公司表示將繼續加大對新三板業務的資源和資金投入,為服務中小企業助力。
李靖表示,中信建投證券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重點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以“專精特新”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在地域方面,將重點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布局,兼顧其他科創產業集中、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區域。在投行業務方面,對于已在精選層掛牌的公司,將協助其充分利用公開資本市場的融資和并購功能,進行產業整合,快速做大做強;對于未在精選層掛牌的公司,將協助其聚焦主業、融資、規范發展,盡早進入精選層。在投資方面,未來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投資投行聯動,引導市場資金投入到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提高社會資金的匹配效率。在證券經紀、做市、自營、研究等方面,也將加大投入力度,繼續發揮業務協同優勢,統籌各業務線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一攬子服務。
上述申萬宏源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將持續加大在新三板業務領域的專業投入。未來將一直堅守和深耕新三板,繼續把服務中小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服務國家“專精特新”戰略要求作為公司的重要使命,不斷完善推薦掛牌、定向發行、并購重組、上市保薦、做市交易、行業研究、財富管理、資產配置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
東吳證券深耕新三板業務多年,在新三板領域形成先發優勢和品牌特色。方蘇表示,公司將緊抓北交所成立的契機,積極引導合適的企業去新三板和北交所掛牌上市,對于已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加大服務和投融資對接,助力企業發展壯大。同時,公司將加大對新三板業務的資源投入,以做市、創投等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也將加強行業研究和產業對接,滿足企業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讓企業在新三板市場更有獲得感。
楊耘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落實北京交易所成立的最新新三板改革政策,恒泰證券將在現有的投行-經紀-財富管理業務協同機制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協同體系建設,加強研究、公募基金、期貨、做市投資等業務線的協同整合,打造為中小企業、實體經濟服務的更有效的組織架構。
安信證券作為最早從事新三板業務的券商之一,形成了投行、投資、做市、研究等全維度的深入參與,目前作為主辦券商持續督導了200多家掛牌公司。諸海濱表示,北交所成立后,安信證券將繼續在各方面支持業務的開展,促進優質的中小企業在北交所順利上市。
據了解,聯儲證券在新三板領域的布局主要是以深耕青島、輻射山東為主。今年5月,聯儲證券將注冊地遷至青島,成為青島首家全牌照券商,新三板業務在青島范圍內的布局將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
此外,開源證券公開表示,公司將按照資本市場新的戰略部署,一方面持續加大市場投入,統籌公司投行、股轉、經紀、資管、做市、另類投資、行研等業務條線,聚力發展北京證券交易所業務,服務更多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登陸北京證券交易所,借力多層次資本市場成長為各領域“生力軍”和“排頭兵”;另一方面持續關注創新型中小企業投資機會,大力推動股權投資,投早、投長、投硬科技,當好科技創新“助推器”。
北交所聚焦“專精特新”企業 券商機構熱議IPO路徑變化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莉
日前,資本市場傳出“北交所設立”的重磅消息,令整個金融圈倍感振奮。在機構看來,北交所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不少“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通道有望進一步打通,提升了創業企業的市場流動性,同時也進一步激活了企業的直接融資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市場關于新三板公司上市路徑變化的討論,券商觀點并不統一。部分機構認為,新交易市場的出現將可能撼動過去轉板上市的模式;也有部分觀點,兩者并不沖突,企業上市路徑增加,選擇實際上變得更多了。
北交所沿用精選層體系
“專精特新”企業迎來機會
隨著北交所設立的消息公布,這一新交易所的注冊和制度出臺的速度也快得令人應接不暇。
9月3日,北交所正式完成工商注冊,注冊資本10億元。同日,證監會就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關基礎制度安排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9月5日,北交所正式發布上市、交易、會員管理相關的三大業務規則。9月10日,北交所第二批業務規則也火速出爐,涵蓋了公開發行上市、再融資和重大資產重組等規則。
在券商機構看來,北交所主要定位是精選層公司,北交所的組建也基本沿用精選層體系。盡管創新層、精選層、北交所的提出時點不同,但對于掛牌企業而言,進入北交所上市和此前進入精選層的條件并未發生本質變化。
聯儲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尹中余認為,掛牌公司進入精選層,總體遵循“市值和財務穩健性要求高低匹配的原則”,具體落實上位法“持續盈利能力”要求,市值標準由低到高梯度設置,財務條件覆蓋不同發展階段、行業類型和商業模式的企業,公司需符合四個標準之一。“北交所成立的主要思路是總體平移精選層各項制度,所以新三板公司在從基礎層、創新層走入北交所的條件上沒有明顯變化。”
申萬宏源證券相關人士也指出,進入北交所上市的主要條件包括市值標準、凈利潤、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標準、營業收入、研發投入標準等各項指標,相比此前精選層的條件并沒有太多變化。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諸海濱指出,精選層進入條件與公開發行條件相銜接,主要包括市值條件、財務條件、規范性條件,以及發行完成后的股權分散度要求等方面。具體來看,精選層進入條件通過市值和財務指標組合設定了四套標準,總體遵循“市值和財務穩健性要求高低匹配的原則”,具體落實上位法“持續盈利能力”要求,市值標準由低到高梯度設置,財務條件覆蓋不同發展階段、行業類型和商業模式的企業,公司符合其一即可。
東吳證券投行委委員、中小企業融資總部總經理方蘇指出,北交所對精選層現有的分層管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股票停復牌等單項業務規則作出了體系化整合,同時吸收借鑒了現行上市公司監管的成熟經驗,形成了總體監管架構和全鏈條監管安排。與精選層的掛牌條件保持一致,北交所設置了市值條件和財務條件的四套標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
“標準一側重財務指標,市值起輔助作用;標準二側重關注市值標準,適應盈利模式清晰、業務快速發展的企業;標準三針對具有一定研發能力且研發成果已初步實現業務收入的企業;標準四主要面向市場高度認可、研發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未盈利企業。”
恒泰長財證券成長企業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耘分析到,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與北京證券交易所是“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精選層各項基礎制度將總體平移到以現有的新三板精選層為基礎內容組建北京交易所。
“企業要想邁進北交所,首先得是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企業,而創新層企業首先必須在新三板掛牌,可以是現有基礎層調層,也可以申請掛牌的同時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直接進創新層。根據目前披露的信息,北交所成立后的基礎制度與原精選層變化不大,但隨著改革推進有更進一步的制度要求也在情理之中。”楊耘表示。
與此同時,此次北交所設立的相關消息中,“專精特新”概念的提法瞬間引爆了市場的熱情。據悉,“專精特新”概念的提出已十年有余,具體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公開資料顯示,自2019年以來,工信部已累計公布3批共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名單。
在機構人士看來,北交所的設立無疑也為過去新三板掛牌企業中,有著“專精特新”特點的企業帶來上市機會。
方蘇指出,北交所的成立,主要是打造服務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專業化平臺,進一步破除新三板建設的政策障礙,圍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夯實市場服務功能,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科技、創新和資本的聚集效應,逐步發展成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
“北交所的設立將探索適合中小企業的注冊制安排、探索交易所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之間的互聯互通;形成支持中小企業持續成長的市場服務體系,創造積極向上的良性市場生態,持續培育發展新動能。”方蘇指出。
“不少創新層公司已籌備申報北交所,有些準備摘牌轉板的公司也重新調整了策略,希望可以在新的政策下排隊北交所,一些項目儲備充沛的券商又要開始忙起來了。”上述券商相關人士指出。
轉板上市路徑變化引發討論
機構:未來配套制度將更加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北交所的設立,新三板改革中提及的“轉板上市”路徑變化也引發市場熱議。根據公開信息,多層次市場之間聯系還會進一步加強,鼓勵優質企業在北交所上市同時,也將進一步完善轉板機制。不過,有觀點認為,未來企業IPO融資的模式將重新出現調整,新三板公司上市路徑有望縮短,選擇轉板上市的可能性將會變小。
有機構人士判斷,由于此前轉板制度的設立,很多新三板掛牌公司為尋求更多融資,往往選擇“轉板上市”,這也造成了精選層成為了無法長期留住企業的板塊。而北交所的出現將使得新三板掛牌企業摘牌再走上市通道的案例減少。不過也有機構認為,不同階段的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上市路徑,兩者并不會沖突。
華南一中型券商新三板相關負責人指出,新三板到現在北交所的成立,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尤其是具備一定獨特性發展中的企業,他的選擇機會增加了。對一些規模不一定非常大、處于成長期,尤其一些在行業中有特定性以及在新興領域有一定地位的企業,選擇和機會會突出一些。在交易機制定價機制、資源配置的這些功能基本齊備的這些情況下,如果在新生的市場中上市,對企業來說其實是有一定的機會,獲得市場更多青睞。
“不過,從長期來說,其實我們看資本市場的發展路徑,所有企業最終的定價還是圍繞著他的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短時間由于不同市場定價的差異導致的溢價,從更長周期來說可能會導致一定的風險。”
對于企業上市路徑變化的討論,也有機構認為,可能未來會通過制度的精細化安排和調整解決現有的市場分歧。
申萬宏源證券相關人士指出,之前推出的轉板制度,主要是基于精選層還是定義為非上市公眾公司,隨著北京交易所的設立,已經明確定義北京交易所的企業是上市公司,投資者適當性也會做適當調整。
華東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關鍵還是要看投資者的準入門檻。“為了提高市場流動性和活躍性,北交所不排除會降低投資門檻,最終和科創板一致(50萬),但轉板或將名存實亡;也不排除監管機構為了控制風險,維持投資門檻不變(100萬),畢竟北交所企業都是中小企業,業績波動和風險較大。”
不過,也有券商機構相關人士指出,北交所的門檻不應該降低,因為中小企業根基不扎實、風險大,門檻降低后容易引起“炒小炒差”的不理性之風,且很快將引起創新層和基礎層的跟風,將造成嚴重的市場溢出風險,屆時北交所和滬深交易所也將迎來同質化競爭,既不利于新上市公司質量控制,也不利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楊耘分析,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數家掛牌公司披露了轉板上市的計劃,預計現在及未來都會有公司按照轉板路徑進入滬深交易所。“但在北京交易所設立的重大政策出臺背景下,市場憧憬著新時代發展思路下的可能超預期的政策紅利激勵,這對眾多的發展中企業、投資機構、中介機構都是值得納入更多更新考量的因素。”
服務“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 也為普通投資人提供參與成長型投資機會
中國基金報記者 房佩燕
北交所的成立,券商分析意義深遠,既豐富了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將進一步提升,補齊了資本市場在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方面力度不足的短板;也給普通投資人可以參與成長型投資的可能。
補齊資本市場短板
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對于北交所的成立,中信建投投行委執行總經理李靖表示,A股市場將呈現京、滬、深三大證券交易所錯位發展、功能互補而又能互聯互通的局面,三者均將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使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更加完善,補齊了資本市場在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方面力度不足的短板。
聯儲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尹中余認為,北交所的主要意義就是在于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表明國家對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視,對資本市場服務全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重要性的認可。
開源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補充,近期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有400多家為新三板掛牌公司和曾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設立并試點注冊制,未來資本市場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將進一步提升。”他認為。
東吳證券投行委委員、中小企業融資總部總經理方蘇認為,北交所的成立為深化新三板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補齊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的相對短板,更有力支持科技創新,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申萬宏源證券相關人士認為,北交所的設立豐富了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為進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北交所定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一是解決了新三板成熟企業最后上市的問題,不再需要額外的轉板機制,現有精選層企業可以直接成為上市公司;二是會吸引更多中小企業先來掛牌、發展成熟、最后上市;三是擁有了公開透明的Pre-IPO企業池,面向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投資業務也將迎來春天。
甚至不少券商分析,這是中國版的納斯達克交易所。恒泰長財證券成長企業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耘認為,北交所成立后,內地資本市場將形成地域均衡、可能“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他看來,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得向市場要出路,資本市場能給的出路,就是建立中國版的納斯達克-北京交易所。
申萬宏源證券相關人士也分析,如果配合降低投資者門檻,將大幅提升北交所的流動性水平,這樣就會帶動新增公司掛牌的熱情,也會推動公司上創新層的積極性,新三板將形成一個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真正能培育起優質公司并將其留在體內交易的市場,這才是中國的“納斯達克”。
給普通投資人參與成長型投資的可能
但要保持理性,企業成長初期不確定因素更大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諸海濱還指出,北交所是增量改革,北交所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民營企業上市那么簡單。他的意義給普通投資人可以參與成長型投資的可能。“精選層過去一年多的經驗表明,投資者可以將成長型投資策略在北交所得以實現,由于是注冊制的上市公司,投資人可以以15-20XPE參與到成長型行業的公司投資,價格比較合理,過去一年在精選層獲得融資的公司今年半年內報也顯示在營收和利潤增速僅僅比科創板略弱明顯高于滬深其他板塊,用高增長回報了投資人。這為投資人進行資產配置和分享經濟增長帶來公平的投資機會。”他分析。
而事實上,自北交所宣布成立以來,新三板成交量增長明顯,其中有多家精選層公司漲幅超過20%,出現了量價齊飛的態勢。對此,李靖認為這是市場對北交所的積極響應。不過,他也提醒,由于北交所服務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一般規模相對較小、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在北交所政策的利好之下,增量資金涌入,可能會短期內推高估值,建議投資者在利好政策之下要充分保持理性。
諸海濱也指出,短期北交所和精選層平移上市公司使得精選層公司估值得到明顯修復,目前短期修復的主要階段完成,也有部分公司估值明顯與可比滬深公司的優勢已經消失,他認為投資人還是應該理性,注意到注冊制市場中公司的特點,還是回歸公司長期成長性,選擇估值和增速匹配的公司,即使短期估值過高也許關注“專精特新”的熟悉,這才是投資北交所公司的“護城河”
尹中余強調,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不建議“跑步入場”,反而更需要審慎對待。因為北交所以中小企業為主,業績波動和風險較大。申萬宏源證券相關人士也指出,企業在成長初期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北交所企業相比主板等板塊的成熟企業風險還是要大一些,普通投資者還是需要多了解北交所的一些交易制度,尤其是和上交所、深交所的一些區別點,比如北交所漲跌幅比例是30%,以防止因為對于規則的不了解,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等。
對于后市,孫金鉅認為,可以關注精選層投資機會。精選層企業數量少但質地優,多集中于創新型行業。與科創板及創業板相比,精選層2020年ROE均值為39.0%,優于科創板及創業板,投資回報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