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專家預測:中國2035年將超美成最大經濟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真正在冷戰中獲勝的是誰?或許是中國。
1972年,冷戰邏輯促使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不可思議地與中國結成了聯盟,讓中國重回世界經濟的主流。1991年,蘇聯解體助長了狂妄的“歷史終結論”,導致西方對中國崛起的后果視而不見。
時間快進到2020年,中國已崛起為全球主要強國,其國家主導型經濟令外國政府驚慌,令北京方面自豪。彭博社經濟部預測,到2035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或許也將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政治角色。
中國的崛起不過是已然開始并將在今后幾十年加速的一個更宏大轉變的組成部分。
世界經濟重心東移
彭博社經濟部利用一個增長核算框架把勞動力、資本和生產率所做貢獻加在一起一預測了從美國到加納的39國從現在起一直到2050年的潛在國內生產總值(GDP)。我們利用這些數據繪制出了世界經濟將發生的一些重大地理和政治變化的圖景。
結果表明,從二戰結束到21世紀初的引人注目的穩定期即將結束,經濟重心正在從西方轉向東方,從發達經濟體轉向新興市場,從自由市場轉向國家控制,從老牌民主國家轉向民粹主義統治者。這種轉變已經在顛覆全球政治、經濟和市場。這還只是開端。
亞洲正重返全球經濟舞臺的中心。在世紀之交,中國尚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印度的潛力被許可證制度埋沒,當時亞洲只占全球產出的區區25%,遠低于北美和歐洲。亞洲的人口目前已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到2050年,亞洲也將貢獻世界經濟產出的一半以上。北美和歐洲將節節敗退。
主要受中國和印度崛起的推動,新興市場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額也在飚升。2000年,新興市場占全球產出的約五分之一。2042年,新興市場將超過發達經濟體成為全球GDP的最大貢獻者;到2050年,它們將貢獻全球GDP的60%左右。
讓人感受更深的將是國家之間相對力量的轉移。據我們預測,2033年,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35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到2050年,印度尼西亞或許會躋身前列。世界大型經濟體中將有3個是亞洲新興市場國家。
贏家改寫經濟規則
過去40年里,自從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掀起革命,自由市場理想一直是全球經濟的組織原則。未來30年;市場和國家之間的平衡將發生變化。國家所有制水平和國家控制程度較高的經濟體會保持上升勢頭。
根據彭博社經濟部的GDP預測數字和傳統基金會的分類系統,“自由”和“基本自由”的經濟體在全球產出中所占的份額將從2000年的57%降至2050年的33%。被歸類為“基本不自由”的經濟體(在很大程度上由國家所有和控制的經濟體)所占份額將從12%上升到43%。
由國家主導的經濟體可能會允許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但這遠非板上釘釘之事。
現在還有時間促成一個恰到好處的局面。對美國和歐洲來說,這意味著,在國外倡導自由市場和自由精神的同時,要投資教育、基礎設施和科學研究領域以提升國內潛力。對中國來說,建設-一個更加開放的社會、回歸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取得顯著成就的市場改革道路將是雙贏對內增強活力 ,對外緩和緊張關系。
從目前的證據來看,可能性更大的是形成一種自我強化態勢。隨著自身不斷發展,中國和印度將受益于龐大的國內市場一可 令國家龍頭企業享受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并充當吸引外國企業及其技術的因素。快速的經濟增長以及(就中國而言)近期上升到全球經濟排名首位的前景將產生暈輪效應,掩蓋體制中的一切低效之處。歷史由勝利者書寫一經濟規則也會如此。
事后看來,冷戰結束一被 譽為歷史終結一其實只是一個篇章的結束和另一個篇章的開始。世界正處于混亂的過渡期,經濟和政治力量重心從西方向東方、從自由市場向國家、從民主制向民粹主義轉移。對企業、投資者和決策者來說,歷史并沒有終結。它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