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規劃需求未雨綢繆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十九大報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發現馬路上的汽車越來越多了,但是能源消耗過快也開始讓人擔憂了起來,綠色出行的電動汽車,共享單車等也營運而生。十九大報告也著重提到了綠色安全能源的重要性,新的能源消耗結構,也會成為日后新的生活方式。共享單車的使用已經很普及,電動汽車普及起來相對較難,但種種跡象都在提醒人們,各地布局新能源充電樁宜早不宜遲。
眾所周知的是,石油資源的消耗速度在一天天加快,石油資源的庫存以很快的速度在減少,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基本都離不開石油,而其中,最能直接看出的,就是汽車燃油的消耗。人們現在對于充電樁的熟悉程度,也肯定是低于加油站的。現在市場上生產和銷售新能源的汽車量也不及傳統燃油汽車的3%。

新能源的推廣在于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個緩慢進化的過程,有些新能源車技術尚不過硬,以及短時間難以盈利等因素,許多城市推廣新能源力度很弱,積極性不高。在這一方面,在廣東地區,深圳展現了超前的意識,為新能源汽車發放專用牌號,綠色漸變的牌號象征著綠色環保。而截至2015年年底,深圳已經累計建快速充電站約200座,充電樁24000個。

一個城市的發展應該是城市管理者對于大局的超前預知分析,不能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況且目前國家已經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推廣新能源車不但符合國家正在積極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大形勢、大趨勢,也是城市環保、百姓健康的需要。投入新能源的資金也許不能在短期內收回,環境的改善也需要長期才能看出效果,但是城市管理者應該眼光長遠,科學規劃,切實改變老百姓的消費觀念,為環境保護添上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