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塑料袋引發攻訐戰 幾十年仍未分出勝負
已有人閱讀此文 - -近日,人民日報和人民法院報分別以《“限塑令”實施七年,超市商場用量普降2/3以上》和《“限塑令”實施七年名存實亡》為題發文,這讓自一開始就爭議不斷的限塑令政策重新進入公眾討論的視野。其實,不單單是“限塑令”這一政策,從塑料袋出現開始,圍繞著小小的塑料袋,支持者和反對者相互攻訐,相持不下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1898年,德國化學家Hans von Pechmann在一次意外的實驗事故中首次合成了一種蠟狀混合物,但當時這名化學家并沒有發現這種有機物的使用價值。1933年,英國帝國化學公司的兩位科學家不小心在一次試驗事故中合成了聚乙烯,不久之后,聚乙烯開始了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其中德國著名化學家Ziegler還因為發現了高分子聚合物而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聚乙烯輕巧、防水、耐用、易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很快就被制造成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今天的大部分塑料袋也是聚乙烯制品。二戰之后石油化工技術快速發展,塑料制品在普通人生活中大量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和今天不同,1980年代,當塑料袋剛剛開始大規模使用的時候,人們對于這個新產品的態度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甚至連環保主義者都積極推廣塑料袋。原因是1980年前后環境保護的主要議題是森林資源保護,塑料袋替代了傳統的購物紙袋,減少了對紙的消耗,間接的保護了森林。持有這種觀點的環保主義者今天仍然存在,例如美國著名的環保人士Stephen Joseph,他甚至建立了一個叫“拯救塑料袋”的網站。但關于環境保護的理念總是在變化,塑料袋現在已經是多數環保主義者的眼中釘肉中刺,最讓環保主義者無法容忍的就是它的不可降解性。
在環保主義者的積極推動之下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國家對塑料袋采取了限制性政策。加拿大的部分地區,例如利夫拉皮茲鎮出臺了極其嚴格的禁止使用塑料袋法規,使用者罰款1000加元,這項政策出臺之后全鎮人果然再也不用塑料袋了。澳大利亞2008年底開始向超市使用塑料袋征稅,澳大利亞環境、遺產與藝術部長加勒特本人在宣布這一決定之后表示,他自己其實并不支持這么做,因為這樣像是在懲罰顧客。中國也在奧運會開始前的兩個月開始執行限塑令。而根據約翰·劉易斯零售公司的董事長查理·梅菲爾德所言,在愛爾蘭對塑料購物袋增加消費稅之后,雖然購物袋的使用量下降了95%,但是卷簾袋的使用量上升了400%。這一現象在國內的超市也很容易觀察到,許多顧客為避免花錢購買塑料袋,就直接從超市的生鮮區拿卷簾袋用,卷簾袋免費并且容量要小于購物袋,于是顧客們普遍都會多拿兩個。
英國南部的德文郡莫德伯里鎮在2007年5月1日開始禁止免費使用塑料袋,是英國第一個開始推廣限塑令的城鎮。根據英國衛報的報道,在積極推動這一變革的過程中,當地居民,攝影師麗貝卡·霍斯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06年初,霍斯金在中途島拍攝了一部名叫《海浪的傾訴》的短片。在看了這部短片之后,莫德伯里鎮上的商家自發的開始實施塑料袋禁令,之后兩周,這個城鎮都投入了這項環保運動。霍斯金也因為這次事件而被媒體稱為“袋子女士”。但在衛報的報道中,記者除了看到這個小鎮上禁絕塑料袋的運動之外,還看到小鎮居民們駕駛的許多大排量四驅車。在氣候學家詹姆斯·拉夫洛克看來,禁止塑料袋對于環境保護只是一種象征性的姿態,沒有實際意義。
201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布朗簽署了在全州范圍內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法令,該法案通過后,反對限制使用塑料袋的美國塑料袋改革聯盟(APBA)立刻行動起來,他們播放電視廣告向當局施壓。支持該法案的加州人反浪費組織(Californians Against Waste)也采取了對應行動,他們自稱收集了超過50萬簽名支持這一法案。在全球范圍內,對于塑料袋是否應該被限制使用的爭議就如同正反雙方唇槍舌劍的戰場。
不單單是推廣限塑令存在爭議,關于塑料袋對環境的具體影響實際上也一直異議不斷。環保主義者認為塑料袋威脅海洋動物的生存,但反對人士不這么認為。
2011年,正在美國各州開始推廣限塑法規時,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發生了一次塑料袋生產廠家將可循環使用的尼龍袋生產廠家告上法庭的案件。生產塑料袋的Hilex Poly公司認為尼龍袋生產商ChicoBag公司的網站上扭曲了一些數據,包括夸大了由于誤食塑料袋致死的海洋動物的數量,引用美國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早已過時的“只有1%的塑料包裝袋能夠重復利用”的數據(2009年數據為11.8%)等,涉嫌虛假廣告。這起案件最終以雙方達成和解結束,尼龍袋公司修改了自己網站上的錯誤和夸大數據,塑料袋公司也不再窮追猛打。
上述這起案件中所提到的每年有大量海洋哺乳類動物、海龜和海鳥在誤食塑料袋之后死亡,是環保主義者們反對塑料袋的重要理由。流行于環保主義者中間的一種說法是塑料袋每年在全球范圍內造成10萬只海洋哺乳類動物和100萬只海鳥的死亡。即使不是環保主義者,這種言論聽起來也足夠令人心驚。但相關組織所出示的研究結果表明,環保主義者們在以夸張的數字誤導公眾。根據美國海洋哺乳動物委員會(U.S. Marine Mammal Commission)專家David Laist在接受英國泰晤士報的采訪時表示,根據他的研究,塑料袋對于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傷害遠遠沒有被遺棄的漁網、漁具、纜繩等嚴重,對于海洋哺乳類動物和鳥類來說,即使塑料袋能產生一些不良影響,也只是極少數個例。一個名叫卡斯卡迪亞(Cascadia Research Collective)的專業動物尸檢組織對2010年四月死于美國西雅圖海灘的灰鯨進行解剖之后發現,在鯨魚的胃中存在塑料袋、小毛巾、手套、鞋子和其他垃圾,同時這只灰鯨頭部還有一個明顯的,由螺旋槳造成的傷口。灰鯨的生存環境確實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不過該組織認為無論是這處傷口還是胃中的垃圾,都不是導致灰鯨死亡的原因。灰鯨是典型的濾食性動物,吸入水底的各種雜物也是正常現象。海洋哺乳類動物誤吞塑料袋的比例并不比誤食其他垃圾高,靠限制塑料袋保護海洋動物并不比限制鞋子、手套更有效率。
與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問題類似,關于保護海龜的問題也是環保主義者和反對者互相嗆聲的戰場。部分種類的海龜以水母為食,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袋形似水母,環保組織常用吞下了塑料袋的海龜照片來證明海龜是白色污染的受害者。不可否認,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在支持使用塑料袋的人看來,要判斷塑料袋對于海龜的影響大小,專業機構的統計數據比照片更有說服力。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在2008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塑料袋極少是海龜死亡的主要原因。一家專門收治受傷海龜的公益性組織,海龜救援和康復中心(Sea Turtle Rescue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發布的1996年至2012年長達十余年的救治統計中甚至沒有任何海龜被塑料袋傷害的記錄。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的統計,造成海龜非正常死亡最多的人類活動其實是漁業而非塑料制品污染,海龜救援和康復中心的統計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該組織的記錄中多次出現了海龜被漁網或釣魚線纏繞受傷甚至致死的案例。若要減少對海龜的傷害,禁止釣魚比限制使用塑料袋更有用。
除了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塑料袋對大氣、土壤、水資源的污染和對石油的消耗也是許多憂心環境的人關注的重點。但從多國政府和研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來看,可能實際情況比熱心環保的人擔憂的要樂觀的多。2005年,蘇格蘭政府發布了全面評估塑料袋和紙袋對環境影響的報告。這份報告將塑料袋和紙袋從生產、使用到回收或變成垃圾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了全面的對比,結果可能出乎多數人的意料。例如,在生產的過程中,紙袋要比塑料袋多消耗10%的能量,耗水量更是塑料袋的四倍。生產紙袋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塑料袋的3.3倍。紙袋可能造成的大氣酸化和空氣質量惡化分別為塑料袋的1.9倍和1.3倍。在水體富營養化方面,紙袋可能造成的污染是塑料袋的14倍。結束使用周期后,紙袋還會造成2.7倍于塑料袋的固體廢棄物。因此,如果從環保的角度出發,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紙袋更加明智。
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英國下議院議員杰弗里·考克斯說道:“我不喜歡塑料袋,我當然支持對塑料袋的限制,但是在采取行動之前,我們應當確保信息的準確性,任何行動都不該在誤解的基礎上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