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限塑令”推行 龐大市場需求誰來接續
已有人閱讀此文 - -2021年1月1日,新版限塑令將正式生效,全面禁塑的第一聲號角至此打響。一時間,各大餐飲企業、連鎖商超紛紛落實環保行動,開啟轉型升級的道路——原先售賣的一次性塑料袋被替換成了無紡布袋、紙袋,或是可降解塑料袋,此前免費提供的塑料吸管逐漸換成更為環保的紙吸管或是可降解塑料吸管,不同材質的環保刀叉勺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塑料制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塑料薄膜產量達1594.62萬噸。相比之下,2019年生物降解塑料消費量僅為52萬噸,在限塑令逐步實施的未來5年時間內,將有龐大的市場尋求相關的替代品。多家上市公司已加快入局步伐,擴大相關替代品產能、布局包含原材料生產的完整產業鏈。
政策推行帶來行業機遇
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提出了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時間段,明確了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分階段的任務目標。同時也對各類塑料制品制定了具體的禁止、限制生產或使用要求,包括塑料袋、塑料餐具、酒店等場所的一次性塑料用品和快遞塑料包裝。到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實現禁止、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按照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以及過去一年內全國31個省級行政部門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2021年起禁止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主要包括全國范圍內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餐飲堂食中的一次性塑料餐具以及省會級以上城市(包括直轄市及深圳、寧波、紹興、廈門、大連等非省會城市)商超、書店藥店、外賣打包等場景下的一次性塑料袋。
在限制傳統塑料產品的同時,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將可降解塑料制品作為行業導向寫入文件,并提出推廣相關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包括可降解購物袋、生鮮產品可降解包裝膜(袋)、可降解地膜等。
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塑料制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塑料薄膜產量達1594.62萬噸。在生活場景中,塑料袋的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約合每天使用30億個塑料袋;塑料吸管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快遞和外賣塑料包裝的年消耗量則分別為180萬噸和50多萬噸。相比之下,我國2019年生物降解塑料消費量僅為52萬噸,在限塑令逐步實施的未來5年時間內,將有龐大的市場尋求相關的替代品。
從需求看,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統計測算,2020年底階段性目標涉及的相關地區零售、餐飲領域,上述3類塑料制品的年消費量約30萬噸。從供給看,無紡布、紙、竹木等替代品的原料充足,可降解塑料的年供應量約有40萬噸。同時,相關部門也呼吁:在相關企業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替代產品的同時,也希望廣大消費者共同參與到塑料污染治理中。
可降解塑料成本較高
在浙江余姚的中國塑料城,思卓塑業相關負責人夏先生告訴記者,其公司原本生產的塑料吸管市場價在每噸1.5萬~1.6萬元左右,如今“限塑令”轉產后的替代吸管材料的成本是原來的2~3倍。其中,紙吸管市場價在每噸3萬元左右,生物基聚乳酸(PLA)可降解塑料吸管的市場價則在每噸5萬元。
鑒于紙吸管與PLA塑料吸管的售價相差較大,夏先生表示,目前接到更多的還是紙吸管的訂單,公司一個月紙吸管的產能在100多噸,目前已排單到2021年4、5月份。而PLA塑料吸管月產能也基本相當,相對紙吸管的生產來說,產能相對略有空余,但也已排單到4月以后。
一直以來,和傳統塑料產品相比,可降解塑料產品的售價高昂是限制其拓寬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也導致了其長期在國內市場中滲透率較低。2018年,可降解塑料對塑料消費量的滲透率僅為0.04%。
當前具有代表性的可降解塑料主要是聚乳酸(PLA)和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能夠實現完全降解,因此也被視為最具前景的可降解塑料。
PLA主要來自淀粉(如玉米、大米)等發酵,也可以以纖維素、廚房垃圾或魚體廢料為原料獲取原料來源廣泛,且由其制成的產品使用后可直接進行堆肥或焚燒處理,最終可完全降解。PBAT則是基于化石燃料合成出來的高分子合物,因此比其他需要植物纖維,淀粉的可降解塑料原料供應更充足,具有較好的耐熱性,通常應用于包裝袋、垃圾袋、購物袋、農業地膜、保鮮膜等。
從產能占比來看,目前PLA產量占比達到25%,PBAT則達到了24%,二者合計占比接近50%。但是相較于傳統PE、PP塑料6000~7000元/噸,這兩者的價格是原來的2~3倍,PLA的價格高達2萬~3萬元/噸;PBAT的價格一般在2.0萬~2.5萬/噸左右。同時,國內PLA企業產能均在1萬噸規模左右,伴隨著限塑令帶來的需求增加,PLA價格已從1.8萬元/噸漲至目前的約3萬元/噸。
中研普華研究員洪前進表示,目前PLA已經成為本就處于發展初期的國內可降解塑料最短板的一環。伴隨著可降解塑料的銷量的快速提升,國內PLA進口量也大幅提升,可降解塑料行業目前受制于原材料不足。隨著需求的逐漸釋放,機構看好國內企業突破技術壁壘,打開發展空間。
不過,目前可替代方案中可降解購物袋成本高、產能不足以及布袋便利性和應用場景有限,而紙制品的產能充足,生產技術成熟,成本優勢明顯,是塑料制品的最佳替代品。其中,白卡紙作為食品外包裝紙有望率先成為外賣餐盒的替代品,香港群益證券預計2021年將有約50萬噸白卡紙的替代需求。
而從2020年下半年起,白卡紙價格也一路上漲。8月末后,規模紙廠連續發布漲價函。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50~400g平張白卡紙市場主流成交含稅參考價為6800~7200元/噸,較2020年的低點6月的均價5275元/噸,增長了32.7%。
而在可降解塑料成本降低之前,以白卡紙為主的紙包裝需求會再次增加。洪前進預計,基于目前塑料袋和外賣包裝的年使用量,同時考慮到快遞相關業務的無紙化及包裝耗材的再利用,預計未來紙包裝能夠替代的塑料制品占塑料制品總量在8%至12%左右。
上市玩家產能比拼
近年來,已有十余家國內企業宣布進軍或擴大可降解塑料產能和布局,其中上市公司包括金發科技、金丹科技、瑞豐高材、彤程新材、中糧科技、萬華化學、道恩股份等,非上市公司包括藍晶科技、海正生物等。紙類包裝涉及的主要企業則包括博匯紙業、太陽紙業、晨鳴紙業、仙鶴股份等。
在政策的推動下,投資平臺上關于紙質包裝與可降解塑料的問詢數量也在增多。作為可降解領域行業龍頭之一的金發科技就曾于2020年12月在互動平臺表示,該公司目前已擁有生物降解聚酯合成產能6萬噸,同時將有新增年產6萬噸PBAT合成生產線和年產3萬噸PLA合成線在建產能。同時,公司已同阿里巴巴旗下菜鳥簽訂綠色物流包裝供應戰略合作協議。更早之前,*ST兆新、道恩股份曾表示,公司具備可降解塑料技術及產品,塑料禁令對其業務將會有提升。
紙制品行業的仙鶴股份近日也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生產經營正常,紙吸管、紙袋等可降解材料產品在手訂單飽滿,市場需求旺盛,公司正在調配資源提升產能,提高在手訂單的消化速度。岳陽林紙也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已經開發出能制作紙吸管的原紙。
可降解的概念也讓相關領域的造紙和可降解塑料企業的股票出現強勢上漲。
2020年3~8月,可降解塑料龍頭企業金發科技股價漲幅超過150%;國內乳酸巨頭金丹科技2020年4月到9月股價漲幅達337%,2021年開年以來漲幅23.15%;中糧科技2020年2~8月股價漲了近1倍,2021年以來漲幅超13.06%。
白卡紙龍頭博匯紙業在2020年下半年翻倍增長,1月12日盤中漲至18.88元/股,創歷史新高,2021年開年以來上漲22.42%。太陽紙業在1月18日創下歷史新高17.75元/股,開年以來上漲13.31%;晨鳴紙業在12日盤中漲至8.24元/股,年初以來上漲19.63%。
不過,在概念熱度之下,仍要關注公司的具體產能。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限塑令的逐步實施,可降解領域公司的可降解塑料產能會逐步擴大,而白卡紙產能較為充足,能替代的市場份額會隨著可降解塑料的成本價的變化而產生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