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或引發“超級供應鏈斷裂”?港媒:中國有韌性更可靠
已有人閱讀此文 - -彭博社網站近日報道稱,中國近期的疫情讓整個供應鏈陷入不安之中。
報道稱,在2020年和2021年,中國的“零新冠”戰略意味著,在整個疫情期間,工廠可以保持開放,生產從醫療設備到筆記本電腦登各種商品,而全球消費者在以創紀錄速度囤積這些商品。但自10月中旬以來,中國每天都有確診病例出現,為了遏制疫情的蔓延,中國很可能需要采取更嚴格的限制措施,隨著更多城市采取應對措施,這將對港口和工廠產生連鎖反應。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面臨其他地方出現的問題,比如澳大利亞或日本的食品短缺,或者近期美國約有500萬工人生病在家。但是,隨著中國準備下個月主辦冬奧會,結束“零新冠”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必須決定在多大程度上加碼限制,考慮到這將對已經放緩的經濟和全球貿易產生何種影響。
高德納咨詢公司的供應鏈專家托馬斯·奧康納說:“現實情況是中國仍是全球制造業的中心。”
報道稱,近期,疫情已經導致中國最大的海港寧波附近的服裝工廠和汽油運輸停擺,西安的計算機芯片制造商受到干擾。西安的封城也是第二個全市范圍的封城。
附近其他城市也面臨一些限制,位于南方的科技和制造業中心深圳加強了對進入該市的車輛的限制。這導致人們擔心深圳附近的鹽田港可能出現延誤。鹽田港是亞洲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去年疫情暴發后曾部分關閉一個月。
一個眼下陷入生產延誤的制造商就是余先生,他所在的香港溢成企業有限公司生產教育和娛樂產品,如兒童帳篷和寵物浴池。
余先生的一些生產基地在寧波,由于疫情暴發,他有5個集裝箱貨柜被耽誤。他擔心,如果他不能在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工廠關閉數周——之前發貨,他將錯過窗口,無法及時將春夏系列商品推向市場。
余先生說:“這是中國農歷新年前的關鍵時刻。我們想搶在假期開始前的最后幾周,把大量貨物運走。”
中國眼下遭遇的阻塞恰逢深陷奧密克戎疫情的全球經濟正面臨卡車司機、飛行員、超市工作人員和其他一線工人短缺的困境之際,在2021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困擾著世界的供應短缺局面仍在繼續,導致價格飆升。據牛津經濟咨詢社的分析,航運集裝箱成本仍是危機初期的數倍,原材料價格仍在上漲,供應中斷可能持續到今年。
去年,隨著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制造業國家實行嚴格的封鎖措施,東南亞各地的生產受到重創,導致半導體、服裝等產品的生產拖延了很長時間。它還促使一些企業將生產線帶回中國,盡管中國偶爾會暴發疫情、運輸出現擁堵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港口出現問題,但中國還是能夠出口創紀錄的商品。
然而,匯豐銀行控股公司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弗雷德里克·諾伊曼說,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奧密克戎疫情的加劇可能在今年引發“超級供應鏈斷裂”。美國銀行的經濟學家警告說,亞洲還沒有出現大規模奧密克戎感染,這意味著最糟糕的沖擊尚未到來。
如果中國成功地再次遏制了這種病毒,它將緩解全球供應壓力,但對余先生這樣的制造商來說,這些揮之不去的問題在短期內是無法緩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