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中國工廠”可能無班可加?我國該怎樣應對
已有人閱讀此文 - -從一窮二白的建國初期到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國,我國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成功。經濟增長的核心還要屬工業,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工業都是走的粗放型路線,如今我國已經成功從制造大國升級至制造強國。
早些年的時候,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不過是以投入大量人口密集和資金密集以及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于是如何在制造大國的基礎上,升級為制造強國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我國勞動力成本逐漸上漲,人口紅利褪去,很多制造業遷至東南亞,很多人引發了焦慮,中國人是不是面臨無班可上的危機?
一、我國工業的發展歷程
之前的中國制造業基本為零,工業更是停留在最基礎的手工制造階段。之后確定了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工業,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發展方向,此時又開放了國門,不僅讓自己走出去,還把外國的生意和技術引進來。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儼然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亮點。
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成績,也是占了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的先天優勢:中國人口中國,勞動力成本極低,工作態度認真,生產的產品品質優良。加上對于外商,國家有給予了稅收、土地、補貼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確實吸引了不少外資企業到中國投資建廠。
在工業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同時承載了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占比兩成以上的制造業產品。不過隨著老齡化加劇,新生人口逐年減少人口已經不是我國的優勢因素了,加上針對外商的優惠政策也逐漸減少,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已經被外企投資設廠排在了后位。
二、“制造強國”的轉型升級
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了解,這是我國國力提升的表現。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制造強國,工業品類齊全、細分程度強,最主要的是在很久之前就已經考慮到現代科技與精尖技術方面的自主研發與發展。截止到現在我國制造業的規模已經占據全球首位,在很多尖端領域也具備世界頂級水平。
據數據顯示,我國的制造業早在十一年前就已經占據全球制造產品的近百分之二十,以微小的優勢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而到了十一年之后的2020年,我國的工業產值已經突破了31萬億元,連續穩居世界第一。在中國本土的制造業共提供了超過1億的就業崗位,是所有行業里解決就業最多的。
目前我國的制造業已經擁有全產業工業鏈條、掌握熟練技術的藍領核心人員、完備的基礎設施等等。早就脫離了需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來支撐產業的境地,完全實現了依靠專業設施和技術,以及走在世界前沿的科學技術與創造,使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制造業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國GDP總值已經超過了82萬億元,比去年增長9.8%。這個增速不僅在我國歷史范圍內比較靠前,就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相當亮眼的成績了。對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做出了預測,預測了全球典型國家的GDP增長速度,中國最高為8%。顯然按照現在的數據來看,不成問題。
疫情和中國多年來在制造業上的創新與轉型,讓世界經濟第一的美國有了強烈的危機感,想要守住自己地位就需要做出改變。美國政府的策略不是向內找原因,而是遏制中國的發展——要與中國在多方領域“硬脫鉤”,特別是制造業方面的科技領域。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各個領域的企業都開啟了自主研發的模式,共同抵御來自國際形勢的壓迫。其中第一個要攻克的就是要加快發展科技、補齊先進制造業的短板。至于說人口紅利失效,導致投資國內的外商將廠商移除國內而轉向東南亞,進而會造成我國人們無工可做的事,完全沒必要過分擔憂。
有一份報告,能夠充分說明世界級頂尖企業在對待建廠問題上的態度。這是一份針對美國商家在中國投資建廠,是否會考慮遷回美國或者轉移到其他人口、租金便宜的地區問題。報告中有200多家在中國有生產活動的美國企業,有70.6%的企業表示不會將生產環節遷出中國。
14%的企業則表示會將部分生產環節遷移至美國以外的目的地;僅有3.7%的受訪企業計劃將部分生產環節由中國轉移至美國。毫無疑問,對于遷移廠商的顧慮幾乎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制造業究竟有怎樣的實力,讓我們有底氣不懼怕任何挑戰呢?
從2018年爆發了中美貿易戰這四年的時間,中國在手機操作系統、手機移動服務框架、半導體材料、指令集、EDA軟件、光刻機、硅片、芯片等領域實現了全面突破、全方位發展。所有涉及到“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都有國內的企業在研究、再生產、在攻克。中國的工業已經完成了產業升級,實現了科技創新,并且形成了國內的產業閉環。
三、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
按照現在的發展勢頭來看,我國的制造業的整體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拐點上了,一旦擁有足夠多、足夠廣的高精尖技術,擁有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型企業,我國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就不是單純的一個行業和領域的突破了。那將引領多個行業齊頭并進,未來的發展趨勢也不可估量。
徹底改變世界代工廠的境地,大力發展屬于我國技術、科技的自主型制造業,是目前所面臨的第一大問題。而擺脫國際技術強國對我國關鍵領域掣肘的局面,在前述問題逐漸完善的前提下,將不再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攔路虎,彼時才真正迎來中國工業的大發展時期。
真正的制造強國,不可能以廉價勞動力和簡單的生產線制造與組裝為他國代工為主要形式的,想要在制造業擁有領先的地位,技術是重中之重。關于制造業企業將建廠往東南亞地區轉移的情況,實際上不僅其他國家在做,我國的很多企業也有這種行為。畢竟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根本。
結語
疫情之下,我國的整體經濟趨勢都加快了步伐,在全球一體化發展更為深入的時刻,中國的崛起必然會給其他既得利益國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失,也必然會遭受抵制。突圍是我們唯一的路徑,很顯然,我們的制造業實現了自我優化,并且以傲人的姿態證明了我們自主研發的實力。
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國已經脫離了依靠廉價的制造成本,來成就自己的競爭優勢。我國的工業和制造業已經成功轉型為高精尖制造領跑全行業,具有可以和傳統制造加工業割裂的底氣。我國的經濟發展一定要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不斷穩固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