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余熱回收技術通過成果評價
已有人閱讀此文 - -11月22日,記者從濟南冶金化工設備有限公司獲悉,由該公司與清華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唐鋼美錦(唐山)煤化工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基于焦化余熱高效回收的能量流網絡集成技術開發及應用”在北京通過了中國金屬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委員會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建議對該技術進行總結提高,加快推廣應用。
隨著國家對煉焦工業環境要求趨嚴,煤氣管式爐面臨著排放煙氣必須進行脫硫、脫硝、除塵處理。這也造成工序能耗大幅增加,研發回收上升管余熱用于化產工藝的脫苯、蒸氨和硫銨生產任重道遠。項目團隊經過5年多的研究、試驗,攻克了制約焦化行業綠色發展難題,并獲得授權專利5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4件。
清華大學副教授湯志剛表示,該項目針對現有焦化行業過程余熱利用不充分、多種能源介質并存,使用過程能效低、潔凈度不高等問題,自主開發了以導熱油為單一傳熱媒介的焦爐上升管余熱回收技術、系統集成了余熱用于焦化蒸氨、脫苯、硫銨等工藝,構建了基于焦化上升管余熱高效回收的清潔、低碳、安全的自循環焦化能量流網絡。該項技術已在唐鋼美錦煤化工公司7米焦爐年產焦炭290萬噸裝置上實現了工業化應用,焦爐上升管荒煤氣導熱油余熱回收系統運行穩定,為化產生產余熱化創造了條件。
據測算,項目運行后節省焦爐煤氣約4000Nm³/h,減少廢氣排放約27300Nm3/h,創造經濟效益4942.07萬元/年。項目實施后,減少SO?排放28.9噸/年,減少NOx排放75.38噸/年,減少CO?排放25229噸/年。
湯志剛指出,據2020年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焦炭產量約4.7億噸/年。如在全國焦化行業推廣應用該技術,可產生經濟效益79.4億元/年,回收余熱折合標煤約324萬噸/年,減排SO?約2.76萬噸/年,氮氧化物約2.41萬噸/年,減排CO?約850萬噸/年,經濟效益和社會意義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