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改良劑助新疆棉增產
已有人閱讀此文 - -“今年以來,我們自主研發的一種鹽堿地改良劑在新疆庫爾勒進行鹽堿地改良實驗,棉花生長表型性狀明顯改善,豫棉54增產達15.96%,銀山20增產達13.47%。”11月2日,河南省科學院高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余學軍介紹說。
這種鹽堿地改良劑由河南省科學院高新技術研究中心綠色化工科研團隊自主研發。該項目負責人李中賢博士介紹,他們開發的鹽堿地改良劑是腐植酸接枝丙烯酸聚合物,具有較好的保水和耐鹽堿能力,既能作鹽堿土改良劑,又能作緩釋肥添加劑。產品性能優良,生產工藝無污染,適合工業化連續生產。基于鹽堿地改良劑的良好作用和保水控釋肥效果,科研團隊已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據余學軍介紹,這項研究始發于15年前。當時,為了治理河南蘭考、濮陽等地的鹽堿地,河南省科學院組織科研團隊成員查閱文獻、調查取樣、實驗室合成、盆栽試驗,終于找到了以丙烯酸接枝改性腐植酸合成鹽堿土改良劑的技術路線,經過不斷優化,形成了反應擠出連續聚合工藝,整個生產過程綠色高效。
“新疆是全國最大的棉花產區,棉花種植面積占全國的3/4左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5%以上,同時新疆也是我國鹽堿地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鹽堿地面積達11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鹽堿地面積的1/3,而且水資源短缺,急需開發節水的鹽堿地改良技術,以進一步提高棉花種植效益。經過多次考察后,我們決定在新疆進行種植試驗。”余學軍介紹說。
“鹽堿干旱己成為影響新疆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河南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棉花研究室副主任唐中杰介紹說,河南省農科院經作所與河南省科學院高新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在庫爾勒河南省農科院南疆棉花試驗站開展土壤鹽堿改良研究,采用多品種、多梯度、多重復試驗方案,在棉花全生育期分8次滴灌沖施鹽堿土改良劑。在棉花收獲時挖出棉根可以看到,施用該土壤鹽堿改良劑的棉花根顏色鮮亮,更有活力,而且主根更長、側根更加粗壯。通過農藝性狀調查,發現對棉花株高、果枝數、株鈴數、單鈴重等產量性狀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
“該改良劑對新疆鹽堿土壤有較好的試驗效果,對提高新疆棉花產量有很好的利用價值。隨著今后進一步的試驗與示范,該鹽堿土改良劑將在支持新疆棉、科技援疆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唐中杰說。
“改良鹽堿地,是緩解人地矛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舉措,也是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明年,我們準備在新疆繼續擴大和優化實驗,考察對不同棉花品種和鹽堿土壤的作用、節水的作用等,以實際行動支持新疆棉增產。”余學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