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短缺推高發電廠石油需求
已有人閱讀此文 - -近日,國際能源署(IEA)表示,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飆升正迫使發電公司和制造商們轉而使用石油,此舉可能使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增加50萬桶。
在其備受關注的月度市場報告中,IEA將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預測分別提高了17萬桶/日和21萬桶/日。不過,IEA補充稱,從9月到明年第一季度,持續能源危機的累積效應可能令石油需求增加50萬桶/日。這一增長意味著,IEA預計明年全球原油需求將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IEA表示,全球經濟持續復蘇造成天然氣、液化天然氣和煤炭供應嚴重短缺,引發了能源供應價格的急劇上升,并正在引發大規模改用石油產品和直接使用原油發電。發電廠、化肥生產商、制造業務和煉油廠都受到影響。
此外,歐洲天然氣庫存相對較低,風力水平較低,以及疫情過后的經濟復蘇、中國煤炭短缺和北半球寒冷的冬天,都可能會推動化石燃料價格飆升。歐洲基準天然氣價格在過去3個月上漲了184%。
IEA署長比羅爾表示,極端天氣事件也使能源緊缺雪上加霜,如颶風“艾達”。中國和巴西的干旱阻礙了水力發電。供應障礙包括疫情導致的維修工作延遲,意味著目前天然氣的中斷比平均水平高40%。
分析人士表示,一種被稱為“氣改油”的趨勢正在升溫,即以石油為燃料的發電廠投入運營,或者那些可以改造為以原油產品為燃料的發電廠被改造回來。高盛在9月底提高其石油價格預測時引用了這一點,而能源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表示,預計亞洲電力部門在未來6個月內每天使用的石油將比以前多40萬桶。
IEA在其報告中引用的初步數據顯示,中國、日本、德國、法國和巴西各地發電廠對燃料油、原油和中間餾份油的需求反常的高。
即便如此,產油國的供應仍然受到限制。IEA削減了歐佩克及其盟友以外的國家今年和明年的供應預測,理由是颶風“艾達”造成的停產,以及加拿大和挪威與維修有關的停產。
同時,盡管歐佩克+增加了產量,但IEA表示,歐佩克+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日產量將比全球對其原油的需求量少70萬桶。不過,IEA補充稱,如果歐佩克+繼續解除其產量限制,那么可能在2022年回到供應超過需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