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精神: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已有人閱讀此文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這首《春天的故事》一經問世,就被大眾廣為傳唱,響徹大江南北。
在黨中央統籌部署下,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成立;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4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特區奮斗者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以特區精神為動力,砥礪奮進、迎難而上,創造了永載史冊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
解放思想 敢闖敢試
在改革開放初期,創辦經濟特區是一件新生事物,首先需要沖破思想禁錮。
早年曾參加革命工作的袁庚,1978年擔任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蛇口工業區破土動工。從蛇口工業區的改革探索起步,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
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深圳成為國外及港澳臺地區制造業轉移的“橋頭堡”,加工貿易企業競相扎堆,使深圳得以快速聚集人才、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產業資源。40多年間,跳躍式的發展和驚人的速度造就了深圳的輝煌,也為化工產業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深圳的橡膠加工業以橡皮筋、汽車內外胎、運輸帶等傳統工業產品制造為主。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深圳電子、通訊業的快速發展,深圳橡膠加工業實現騰飛,在產品品種、檔次、技術含量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這樣說。
敢為人先 做排頭兵
在深圳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中,觀眾們最喜歡干的一件事就是在博物館里找“中國第一”。
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敲響中國土地拍賣第一錘、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成立······敢于“第一個吃螃蟹”,是經濟特區的鮮明特質。
不敢“第一個吃螃蟹”,便不會有突飛猛進。特區之所以“特”,就體現在敢為人先。
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是建設好經濟特區的寶貴經驗。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深圳的第一支柱產業和主要經濟增長點。
“華為的發展得益于國家政治大環境和深圳經濟小環境的改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發展。”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
“經濟特區敢為人先的基因貫穿始終,激發了創新第一動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披荊斬棘 埋頭苦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于實干。
40多年來,經濟特區發展不辱使命。深圳、珠海、汕頭地區生產總值占廣東省的比重從6.4%提至30.7%;廈門2019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跨越2萬美元;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發展的奇跡,離不開一代代特區建設者的埋頭苦干。
1988年,26歲的陳華瑞從福建農村老家只身來到深圳,成為一家小型塑膠廠的流水線工人,“除了清掃廁所的事情沒有干過,其他的事都做過”。憑借著吃苦耐勞和聰明好學,他從工人一路晉升為工廠總管,短短3年將20多人的小公司發展到600多人。后來他又抓住機遇,創辦了深圳暢鴻塑膠制品有限公司。
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苦干實干才能發現不足,只有真抓實干才能發展進步,才能澆灌出有影響力的企業。經過多年不斷創新發展,汕頭的塑料產業已形成門類齊全、具有高科技優勢、關系緊密的集群化規模化產業基地,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獨特優勢,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引領性主導地位。目前汕頭已有約兩萬多家塑料生產企業,具有上下游完整的產業鏈條。
改革開放后,海南的發展也受到中央關注。1996年,海南投資21億元建成一套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大顆粒尿素的生產裝置,填補了國內大顆粒尿素產品的空白,拉開了海南發展大型油氣化工產業的序幕。2001年中海油重組富島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中海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海油東方化工城先后投資建成年產80萬噸尿素項目和60萬噸甲醇項目,引進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生產裝置和技術專利。截至目前,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已見成效,彰顯了海南化工產業長足發展的勢頭。
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特區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