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在工業遺存上閃耀——漫步服貿會首鋼園專題展場館
已有人閱讀此文 - -9月6日,秋高氣爽,碧空如洗,筆者走進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首鋼園專題展場館,迎面而來的便是高聳的焦爐和高爐。作為曾經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的鋼鐵廠,如今它已經成為北京城市復興新地區,這也是服貿會首次在這里舉辦,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讓這座百年工業遺存再度閃耀。
服貿會首鋼園場館群以工業遺存中的原焦化廠和四高爐區域為核心建起了15個展廳,脫硫車間變成了媒體中心,刀具車間、修理車間、原料系統倉建成了會議室,焦側除塵車間、泵站及冷卻塔成為服務配套設施。新建展館在結構形式上也與工業風貌相融。展館設計遵循綠色低碳原則,鋼結構展館外墻采用新型材料U型玻璃,在自然采光的同時還能起到保溫隔熱的作用。
“從2號服貿會剛開始,我就一直關注著。明天就要結束了,今兒可得好好逛逛。這可是服貿會第一次來到首鋼園。”一位觀眾在前往展覽館的路上和同伴交流著。走在首鋼園展館的聚集區,隨處可見的煤倉、白灰罐、焦爐、窄軌蒸汽機車等元素,與現代化的展館相互映襯,呈現出工業風與現代文明的年代感碰撞,實現了時間與空間上的奇妙融合。
“今年雙碳的內容太火了,展位上的很多企業都涉及雙碳的內容。”展館內的觀眾向筆者透露。筆者也注意到,在今年的服貿會上,很多企業的產品和技術都體現了雙碳的概念。
展位上,一家專注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企業吸引了筆者。“我們通過從煉化企業捕集二氧化碳,再用到油田驅動原油開采,不僅給煉化企業進行了減排,還能讓原油開采企業增產擴能。”新疆敦華綠碳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主管駱亮介紹,“我們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石油大學等多所院校組建了聯合實驗室,進行二氧化碳捕集研究,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氧化碳捕集、油藏工程兩大技術系列。”
北京冬奧已進入倒計時,很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來提前感受“冬奧”。
在一個造型奇特的沙盤前,一個小朋友好奇地問:“這是什么呀?”現場的工作人員便耐心的介紹了起來:“這是冬奧會標志性場館——國家速滑館,我們叫它‘冰絲帶’。它采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這項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幾乎為零。而且二氧化碳制冷劑與傳統制冷系統相比,能效提升20%以上。在全冰面模式下,每年僅制冷部分就能節省200多萬千瓦時的電,相當于約120萬棵樹的碳減排量,可以這么說,整個制冷系統的碳排放趨近于零。”
在體育專題展現場,筆者被場館中央的一卷卷“紙”狀材料吸引了。當筆者走近觸摸時,發現它非常柔軟,厚度類似于普通A4紙,但它不是紙,而是一種納米閉孔柔性絕熱新材料。“這種材料的厚度僅為0.7毫米,將它應用于冬季服裝中,能讓服裝厚度下降80%,保暖效果提高5倍。”研發該材料的北京疊加態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郭志濤介紹說,它的研發成功填補了柔性絕熱材料的市場空白,是隔熱、保溫技術的重大進步。
在即將閉園時候,筆者隨著觀眾一起離開園區,聽到很多觀眾對首鋼園區的展覽贊不絕口:“今年首鋼園的服貿會還真是別開生面啊,又好看又好玩,感覺沒逛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