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工業園區:一張圖“鏈”出一個綠色園區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圖為調研座談會現場
將產業關聯度作為硬指標,這在石油和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中國行調研組走訪過的中西部園區里并不多見,很多園區是以同類或幾類主導產品為主的集聚式發展。7月下旬調研組來到寧夏中衛工業園區時,這一印象發生了改變。
“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我們有兩條硬杠杠。一個是與園區現有企業、產業必須在產業鏈上相關聯,能做到耦合發展;另一個是在畝均200萬元投資強度的基礎上,設立能耗、水耗、利稅和土地利用強度的指標。”園區黨工委副書記張龍與調研組座談時,開門見山地說道,并同時遞給了調研組成員每人一張寧夏中衛工業園區產業鏈圖。
細數一下,園區29家化工企業中,有21家出現在了這張圖上。其實,產業鏈圖并不只出現在園區管委會,調研組在園內多家企業也見到了類似的圖。只不過因企業在產業鏈中所處的環節不同,圖中核心位置的企業及鏈條數略有不同而已。
“去年疫情期間,園區內的企業生產基本未受影響。這和企業間的產業關聯度大、耦合度高,有很大關系。”張龍說。
“在這里,園區就像一個大工廠,企業像是工廠內的一個個車間。企業間高度耦合,大家資源共享、相互監督。互為上下游關系降到了產品的運輸成本和安全風險,疫情期間也沒有受到運力的限制。”寧夏潤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余豹對調研組說。
寧夏中盛新科技有限公司遷建至此,也和園區產業鏈的布局密切相關。“公司的主產品是深藍還原物和6-氯兩種中間體。還原物的原料對氨基苯甲醚及6-氯產品的原料氯氣、氯苯、對硝基氯苯,均來自一墻之隔的寧夏華御化工有限公司,新建項目的中間體產品二烯丙基胺及間苯二胺供給寧夏和欣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項目的其他原料,如液氨、氫氧化鈉、鹽酸、硝酸等基本都來自園區內供應。”公司行政副總經理徐建國表示。
“這條產業鏈圖現在需要更新了。”張龍告訴調研組,接下來園區將集中精力,引導和鼓勵企業重點向三個產業方向發展,做到延鏈補鏈壯鏈強鏈。一是依托中國中化下屬寧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氣、酰氯等產品,由中化集團投資135億元建設中化循環產業園,生產芳綸和尼龍等復合新材料。二是圍繞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抗氧化劑產品,重點發展高分子材料產品,而且天津利安隆新材料公司也計劃將中衛園區作為公司的重要基地之一。三是鼓勵中盛新延伸產業鏈條,由染料中間體延伸到分散染料,實現內部循環。
“說來你們可能不信,我們招商和別人不太一樣。是工信部門帶隊,安監、環保部門參加。”張龍說。
據張龍介紹,這里是53個全國危險化學品重點縣之一。2014年后,園區對安環的重視程度可謂空前。2019年中衛市成立的市應急委員會,由市委書記和副市長掛帥,下設26個專家委員會或指揮部,黨政同責。為提高安全水平,他們還邀請了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先后6次對園區企業進行“系統體檢”。環保方面,園區認真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及自治區環保督察組反饋問題的整改,完成了企業污水和污染源詳查,聘請生態環境部發展研究中心等專業服務機構,借助外腦提升環保治理水平,大力推進“生態園區、綠色工廠”建設。園區建園初期是一片荒漠,如今綠化面積達到18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
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上的公開信息顯示,寧夏中衛工業園區是國家級綠色園區,天然氣清潔能源覆蓋與使用率100%。此外,中衛工業園區還是西北地區首個實現中水全部回用的園區。走在園區,綠樹成蔭是給人最直觀的印象。鳳云路綠化改造及園區南側防風林帶工程,讓綠化面積增加了600畝。在潤夏能源,公司在地下消防水池旁勾勒出一邊是荷花、池塘,一邊是忙碌生產的車間工廠的和諧畫卷。在中盛新,一進廠區就能看到大片的草坪和石雕,仿佛來到江南。
看得見的“綠”之外,是看不見的“綠”——環保新工藝的開發、應用的不斷提速。
在獲評“2020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的瑞泰科技,公司黨委副書記季繪明告訴調研組,截至目前公司已經投資約8億元建設精細化工副產鹽資源化循環利用項目、危廢焚燒項目、廢氣RTO治理項目、綠化工程等,深度治理公司的生態環境。
寧夏紫光天化蛋氨酸有限責任公司應用氰醇法(無鈉)制備蛋氨酸成套技術和工藝及裝備,解決了傳統海因水解法污染物排放及治污壓力大等問題,實現了原材料的循環使用和綠色化生產。
中盛新則開發出了一套清潔環保的新型還原物生產工藝,后續還將推進2.8萬噸/年的清潔環保型染料項目。
一個按照產業鏈來布局謀篇的西部化工園區,正向未來大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