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制的“爭氣機”,為我國大功率發電設備制造國產化奠基
已有人閱讀此文 - -1966年的一個清晨,號子聲打破了川西大山的平靜,人們靠著一根根麻繩肩扛手拉,把大型的工業設備,搬進剛建好的車間廠房。
這座荒山里的汽輪機廠,將來會誕生中國電力的“爭氣機”,還將用半個世紀的歲月和汗水鑄成熠熠生輝的東汽精神。
為了國家的電力事業,一定要把這臺30萬千瓦機組搞出來!
東方電氣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俞培根介紹,這是汽輪機的末級葉片,是汽輪機上最精細、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它來自于我國第一臺自主研制的30萬千瓦汽輪機。這臺汽輪機誕生于1983年,是東方電氣人在沒有技術支持的情況下,自主研制而成,是我國大功率發電設備制造國產化的奠基之作,被譽為“爭氣機”。
“為了國家的電力事業,一定要把這臺30萬千瓦機組搞出來!”1980年,廠長丁一向全廠職工說出了這段話。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功率火電機組只能依靠國外進口。電力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曾經研制出20萬千瓦汽輪機的東方汽輪機廠,向國內首臺30萬千瓦汽輪機發起挑戰。自主創新之路無比艱辛,嚴重的資金短缺使研發工作難以為繼。
數年研發的心血就這樣放棄?東汽職工不甘心。為了籌備資金,東方汽輪機廠開始承攬制造菜刀、大門等業務,賺到的錢全部投入到汽輪機的開發中。
東方汽輪機原總工程師宗福新說:“必須要去創新,要去開拓這個領域,否則的話,我們就會在整個行業當中處于落后的地位。”
大功率汽輪機需要用到1米長葉片,光需要計算的線形坐標點數據就有數千個,設計人員夜以繼日地計算。
1983年9月28日,在隆隆的轟鳴聲中,國產第一臺30萬千瓦汽輪機組進行試車,當升速至1分鐘3000轉時,帶來每個葉片約240噸的巨大離心力,機組仍然穩定運行。試車成功了,全場一片歡騰!
用一年零九個月,在地震廢墟上創造一個全新的東汽
東方電氣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俞培根說,從1975年開始研制,到1983年正式試車,經過兩千九百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斗,我國第一臺30萬千瓦汽輪機終于研制成功了,標志著我國汽輪機制造技術大步追趕世界先進水平。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出其來的特大地震,使歷時四十多年精心打造、飽含幾代建設者鮮血和汗水的東汽漢旺工廠化為廢墟,308名職工和家屬遇難,2200多臺設備損毀,經濟損失數十億元,東方電氣面臨創業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工廠雖倒塌了,但先輩們艱苦創業、產業報國的精神依然在。東汽職工來不及擦干眼淚,就已經投身到恢復生產的戰斗中。
震后第5天,東汽德陽基地恢復生產;
第8天,首批風力發電機組下線發運;
第13天,“抗震救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誓師動員大會召開,拉開了大規模恢復生產的序幕。
東方汽輪機產品研發中心主任范小平表示,“咱們大家就是有這一股精氣神,咱們就要把這個東西干好,把東汽恢復到以前。”
2010年5月,僅用短短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一個全新的東汽在德陽市投產峻工,成為全國災后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標志性工程。
從一根麻繩創業到災后重建奇跡 歷史鑄就熠熠生輝的東汽精神
在新東汽廠區的大門前,屹立著當年第一臺30萬千瓦汽輪機的核心轉子,轉子上每一根閃亮的葉片都銘刻著歲月的痕跡。從一根麻繩創業到災后重建的奇跡,歷史鑄就的東汽精神,就是中國工人不怕犧牲、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最真實寫照。
東方電氣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俞培根深情講述道,從第一臺自主創新30萬千瓦的汽輪機,到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175萬千瓦核電汽輪機,如今,東方電氣已擁有風電、太陽能、水電、核電、燃機、火電“六電并舉”的研制能力,發電設備產量率先超過6億千瓦。鑄大國重器,挺制造脊梁,東方電氣誕生了全球最大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亞洲地區首臺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 “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全球首堆主設備等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