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對通脹的擔憂
已有人閱讀此文 - -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給全球經濟復蘇蒙上了一層陰影,打擊了脆弱的企業和家庭,并加劇了人們對通脹可能變得更加持久的擔憂。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及上世紀70年代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全球還沒有出現過如此全面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木材、鐵礦石和銅都創下新高。玉米、大豆和小麥躍升至8年來的最高水平。油價最近達到了兩年來的高點。
經濟學家預計,將于本周晚些時候公布的消費者價格數據將突顯這一趨勢。他們說,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美國5月CPI預計將大幅上漲,這也是受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推動。
通常,經濟學家和央行行長們都不會太擔心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動。商品價格可能會波動,它們在消費者通脹中所占的比重小于住房等其他成本。
但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制造商的利潤率正在萎縮。家庭在汽油、雜貨和一些餐館的賬單上花費更多,限制了他們在其他地方消費的能力。在較貧窮的國家,有些人甚至無法滿足基本需求。
“我們正從各個可能的角度受到沖擊,”威斯康辛州阿普爾頓市貴格烘焙(Quaker Bakery Brands)的CEO弗朗茨-霍夫邁斯特(Franz Hofmeister)表示。他說,他包括小麥、能源和鋁材等成本今年至少上漲了25%至35%。
但當他的公司將披薩餅皮、漢堡面包和其他商品的價格提高了8%時,顧客們提出了抗議,而他們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漲價。
“可怕的是,我們真的看不到這些成本上漲的趨勢結束的時間,”他說。
許多因素推動了增長,包括超強的消費需求和供應鏈瓶頸。但許多經濟學家表示,在成本飆漲的背后,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政策制定者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他們希望通過大量刺激措施,讓本國經濟暫時保持強勁增長,以確保它們從疫情造成的損害中完全復蘇。
央行官員們必須決定,他們是依舊無視過去一段時間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其他通脹上升的跡象,還是加快行動,通過加息或其他舉措為需求降溫。上世紀70年代,在一系列石油危機中,許多國家將就業和增長置于控制消費價格之上,結果導致了高通脹。
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攀升,巴西、俄羅斯和土耳其已經收緊了政策。
包括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內的其他央行官員仍持樂觀態度。在上個月的一次活動中,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普-萊恩(Philip Lane)辯稱,高失業率將有助于控制通脹。
他說,"只有勞動力市場強勁",通脹才會持續。
預計歐洲央行官員將在周三和周四的政策會議上提高對歐元區今年通脹的預測,同時延長激進刺激政策的時間,包括負利率和大規模購買債券。
大宗商品價格在消費者價格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它們主要用于生產商品,而不是服務,后者在發達國家經濟體中占更大的比重。商品占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權重的20%左右。
學術研究還表明,近幾十年來,大宗商品價格沖擊對通脹的影響已經下降,因為品牌等因素已成為最終成本的重要因素。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商業經濟學家凱文-克里森(Kevin Kliesen)最近發現,由工業材料組成的指數與耐用品價格指數之間的相關性相當小。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的研究顯示,隨著企業效率提高,大宗商品在最終生產中的作用也逐漸減弱。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在1990年至2015年期間,美國每千克石油的經濟產出增長了近兩倍。
前歐洲央行經濟學家、現供職于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舒馬赫(Dirk Schumacher)表示:“石油曾經重要到足以左右通脹,但現在大宗商品都不重要了。”
舒馬赫說,盡管如此,在其他力量推高價格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仍具有決定性作用。
他說:“如果你認為美國的財政政策做過頭了,那么大宗商品可能是促進價格持續飆漲的催化劑。”
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也可能是未來通脹的早期預警,因為大宗商品市場對經濟變化的反應比最終商品價格更快。
油價上漲的影響已經體現在消費者價格數據上:歐元區數據顯示,5月份消費者價格同比上漲2%,這是自2018年底以來的最快漲幅,主要原因是能源。
據分析燃油價格的GasBuddy稱,在美國,現在每加侖汽油的平均成本比一年前高出1.02美元。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表示,全球5月份食品價格創下10多年來的最高月度漲幅,主要受植物油和谷物等對發展中國家飲食至關重要的油品價格飆升推動。
從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 Inc.)到荷美爾食品公司(Hormel Foods Corp.),許多公司都在提高商品的價格,其中包括荷美爾的jenny - o火雞肉餡。
猶他州食品服務分銷商Nicholas and Co.的杰普森(James Jeppson)說,由于大豆油短缺,他不得不向餐館客戶限量供應煎炸油,其中一些客戶已經支付了正常價格的三倍。
經濟學家指出,一些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原油,只是回到了疫情爆發前的水平。最近的大幅增長是建立在與2020年年中相比的基礎上的,當時由于大流行,消費受到了抑制。
許多人還認為,隨著一些美國消費者支出轉向大宗商品依賴度較低的服務業,大宗商品價格的增長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放緩。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數據顯示,隨著中國政府控制信貸增長,預計中國的工業金屬消費量將下降。中國工業金屬消費量約占全球的一半。
“油價已經從每桶35美元漲到了70美元。不會升至每桶140美元,”倫敦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特別顧問丹-史密斯(Dan Smith)表示。“在未來三到六個月,許多大宗商品價格將全面調整。”
摩根大通銀行高級全球經濟學家邁克爾-漢森(Michael Hanson)說,雖然原材料價格上漲可能會帶來暫時的通脹壓力,但不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太大影響。
他說,最近的通脹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經濟重新開放的需求亢奮,企業爭相尋找工人,生產企業尋求解決貨運瓶頸的辦法,但經濟足夠強勁,能夠經受住這一切。
大宗商品繁榮也有贏家:它給農民和農業綜合企業帶來了意外之財,提高了美國農產品的價格,并使大宗商品出口國受益。
在大豆、咖啡、糖和鐵礦石等農產品出口的推動下,巴西經濟在今年頭三個月恢復到了大流行前的水平。
據加拿大皇家銀行的數據,按目前的金屬價格計算,力拓、必和必拓、英美資源集團和嘉能可今年的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總計可能達到1,400億美元。相比之下,2015年金屬價格處于或接近低點時的這些大宗商品貿易商的利潤僅有440億美元。
然而,在大宗商品出口國俄羅斯,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也在推高通脹。盡管俄羅斯的國際儲備在5月份達到了6009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但俄羅斯央行在4月份將基準利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至5%。它表示,將考慮進一步加息,理由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促通脹風險”。
“我們認為,俄羅斯的通脹壓力不是暫時的,”俄羅斯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Elvira Nabiullina)最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寶馬公司首席財務官尼古拉斯-彼得(Nicolas Peter)今年5月說,預計原材料價格的影響為5億歐元,約合6.08億美元。全球數據公司(GlobalData)的汽車分析師卡拉姆-麥克雷(Calum MacRae)說,鋼鐵價格上漲使美國輕型汽車的平均成本增加了約515美元。
由于鋼鐵、鋁和其他零部件供應商試圖提高價格,制造車床和其他用于制造業的機器的BSA Machine Tools一直在抵制漲價。“否則,通脹就會上升,”這家總部位于英國伯明翰的公司的顧問、前董事總經理史蒂夫-布里坦(Steve Brittan)表示。
但在1月份,該公司還是將自己的價格提高了5%到6%,以反映額外的成本。“我們別無選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