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塑料海鮮”開始爬上餐桌
已有人閱讀此文 - -一串串數字作證這種危險的態勢:全球平均每年產生4800億個塑料瓶,并且還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長,未來10年內,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比魚還要多;2030年前,全球人口將達到85億,魚類食品安全將成為更大挑戰。
魚沒了,貝殼呢?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愛吃海鮮的人每年可能吞下多達11000顆塑料微粒。
近日,歐洲根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廢塑料對諸如牡蠣、貽貝等濾食性海洋生物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貽貝含有大約90個塑料顆粒,而六個牡蠣含有大約50個顆粒。這意味著這意味著每周食用兩份貽貝的人每年會吞下11000塊微小的塑料纖維,如果還在同時食用其他海洋生物,這個數值還會變得更大。
不同種類海鮮所含塑料成分
今天,塑料已成為海洋中第一大類垃圾。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全部加起來可以繞地球420圈,超50種魚類被發現正在食用塑料垃圾。當加拿大漁民在芬迪灣捕到一只蝦螯上帶有百事可樂標志的龍蝦,當“吃海鮮還是吃塑料”成為真問題的時候——面朝大海,還能春暖花開嗎?如果我們不再關心魚類和貽貝的命運,大概也沒法關心好陸地上的糧食和蔬菜。
“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在這個星球的生態海洋,每一尾魚、每一顆貝,都是掀起環境颶風的蝴蝶翅膀。觸目驚心的塑料從哪里來、它們又該往哪兒去,我們未必是制度設計或執行者,卻終究有微小的力量——盡量少用塑料制品,盡量少去打擾干凈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