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改良鹽堿地一舉多得
已有人閱讀此文 - -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方民族大學和寧夏農墾賀蘭山農牧場(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團隊在寧夏試驗現場舉辦粉煤灰基鹽堿地改良新材料開發與應用項目成果展示會。此項目將為寧夏高質量、大規模消納粉煤灰等工業固廢提供新途徑,解決粉煤灰占地堆存和環境污染問題,破解煤電行業的發展瓶頸。
為解決燃煤廢料粉煤灰占地堆存和環境污染問題,聯合研發團隊提出粉煤灰無害化和定向選擇性活化后用于大面積鹽堿化土地改良的新思路,通過粉煤灰定向選擇性改性與土壤結構再造集成技術,將其制備為優良的鹽堿土壤調理劑。
據了解,寧夏地區鹽堿化面積達260萬畝,占現有耕地面積的40%以上,鹽堿地改良已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推動粉煤灰在農業領域應用成為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
針對寧夏地區粉煤灰產生量大、傳統途徑難以消納,大面積鹽堿化土地亟待改良的重大戰略需求,采用粉煤灰改性與多養分協同集成技術制備粉煤灰基新型土壤調理劑,開展鹽堿地改良系統研究,修復鹽堿土壤,并同步實現粉煤灰的大宗消納。
中科院過程所馬淑花研究員介紹,研發團隊在粉煤灰中重金屬低成本深度脫除、粉煤灰定向活化、鹽堿土壤結構再造與養分平衡等多個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后,建立了粉煤灰基鹽堿地改良新材料制備及應用技術,開展了連續3年近千畝的大田試驗驗證與應用示范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改良后的土壤重金屬含量完全符合《GB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的要求,收獲的作物重金屬含量也符合國家關于食品中重金屬限量的標準。
通過5個月種植季的改良,土地pH值已降到8.4,鹽化度降到0.8克/千克。經寧夏農墾賀蘭山農牧場(有限公司)現場檢測,改良鹽堿地水稻試驗田畝產達1439斤,而未改良的對比試驗田畝產只有496斤。本次測產的試驗田總面積為400畝,種植面積為340畝。3月未改良時,pH值高達10.4,鹽化度為5.6克/千克。
馬淑花表示,該項研究成果既可改良鹽堿土壤,提高作物產量,又能大量消納粉煤灰固廢,對于我國西部煤炭產業基地工業和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土治理、環境保護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寧夏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粉煤灰基鹽堿地改良新材料開發與應用技術對作物的增產效果明顯,可用于寧夏引黃灌溉地區鹽堿地的改良,建議進行更大面積的推廣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