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智慧工廠“無人之境”的背后:中國電信科技力量的崛起
已有人閱讀此文 - -在三一重工位于北京南口的工廠中,多臺AGV小車在視覺導航系統的幫助下自動駕駛、高效協同工作,現場不見一人身影。這一切的實現有賴于中國電信部署的5G+MEC平臺:通過在邊緣側采用自研的視覺感知、深度學習等算法進行實時計算,生產調度效率大幅提升,節約成本80%以上。
事實上,三一重工智慧工廠只是中國電信若干應用新技術賦能客戶業務升級的案例之一。自2020年6月牽頭產業鏈發布全球首個《5G SA部署指南》以來,中國電信已在工業制造、能源、政法、石化、電力等多個領域落地行業應用,在賦能千行百業之路上跑出“加速度”。在一個個科技賦能實體經濟項目背后,是中國電信在5G、云網融合等關鍵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更是中國電信全體員工在打造科技型企業的過程中流下的辛勤汗水。
身處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機遇期,依托靈活、高效、可拓展的技術體系,中國電信銳意改革科創機制、積極引入領軍人才,在關鍵核心技術、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的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徐徐展開。
掌控核心技術 決勝關鍵領域主戰場
在ICT行業,一家企業若希望長期保持競爭優勢,主動在關鍵領域布局、掌控核心技術必不可缺。結合自身業務發展現狀及戰略規劃,在對科技發展形勢深度研判后,中國電信在5G+邊緣、云網融合、數字化平臺、安全及前沿技術五大核心技術領域重點投入研發資源,推進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控。
在5G+邊緣方面,中國電信在2019年便開始該領域進行重點技術研發,以自研MEC平臺為核心,在邊緣側實現了與UPF等5G網元的云網融合,與天翼云云邊協同,與自研工業PON、物聯網關端邊協同,打造5G云網融合邊緣一體機解決方案,滿足行業客戶數字化平臺的定制化需求。其中,中國電信成功自主研發了輕量級邊緣網關UPF,攻克新型云網融合邊緣設備統一接入難題,同時率先在全球驗證N4接口開放性,成為業界領先的5G核心網全兼容產品。此款UPF基于中國電信自研網元操作系統,具備軟硬解耦、高吞吐量、ns級時延、按需定制的優勢,服務化能力得到充分釋放,可快速響應行業5G專網客戶定制化需求,技術性能領先于國外廠商同類產品。在今年5月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2020年版)》推薦的4項5G創新成果中,該產品是運營商唯一上榜的5G創新成果。
在云網核心技術方面,中國電信已取得顯著的科研成果。中國電信天翼云已在50余項關鍵技術領域取得自研突破,在彈性計算領域已實現全技術棧自研,并基于全自研技術推出一云多態的公有云/私有云/專屬云/混合云服務。其中,天翼云自研分布式存儲,是中國首家通過ISO27040認證的云存儲服務商;自研數據庫支持十億級用戶承載、千萬級并發服務的超大規模處理能力,平臺高可用性達到99.999%,高于傳統IT架構2個數量級;自研CDN提供十毫秒級內容分發能力,業界領先,已為眾多頭部互聯網公司提供服務。
智慧節能 技術創新引領綠色潮流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用戶流量不斷增加,實現通信過程中的能耗也持續增長。特別的,5G在帶來大帶寬、廣連接、低時延等優良性能的同時,其能耗也大幅升高。因此,針對通信過程、特別是5G相關的節能技術研發勢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中國電信將綠色5G作為重點課題展開研發攻關。基于AI、大數據與節能控制技術,依托大數據湖和云池,中國電信建立AI基站節能技術體系,構建了全國統一、云邊協同的4/5G基站智慧節能系統。該系統充分利用中國電信數據優勢,開展跨域海量數據采集、大數據/AI建模預測、分場景節能策略制定、高可靠節能指令執行等技術創新,在保障網絡質量與用戶感知的前提下,實現全網4/5G協同的基站節能。該技術解決了傳統“一刀切”節能方式下節能不充分、維護工作量大、應用規模受限的問題,使部署成本降低90%以上。
目前,中國電信基站AI智慧節能系統覆蓋的節能扇區突破百萬級,成為業界應用規模領先的基站智慧節能系統。該系統的各項節能指標達到業界先進,5G日綜合節能效率達到15%,相關成果獲電信管理論壇TMF“最佳社會影響力獎”。中國電信在綠色技術研發方面大力投入,在為企業降本增效的同時也為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愿景做出貢獻。
靈活、高效、可拓展的技術能力體系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深,信息技術的應用需求呈現復雜、綜合、多樣的發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共享調用通用能力已成為一種技術趨勢。中國電信搭建面向內外部開發者的原子能力平臺,構建全新的融通創新機制和靈活、高效、可拓展的技術能力體系。平臺按照統一接入標準開放基礎能力和場景化能力,采用互聯網化方式,實現能力線上可查、可視、可體驗,敏捷交互和一點付費,在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大大提升研發效率、降低開發成本。
依托在云網、IT、安全、應用、物聯網等領域的長期積累,目前中國電信已匯聚700+個數字化原子能力,覆蓋視頻、大數據、云paas、AI、通信、智能連接、物聯網、安全、通用、行業10大技術領域,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持續、精準、高效的支撐。
在福建南平的智慧園區,中國電信調用多種能力,為園區管委會線上內容發布和園區企業管理提供高效、智能化的檢測。通過原子能力模式,項目交付周期比之前縮短1個月,開發成本節約20萬,整體項目降本15%。原子能力模式在幫助中國電信匯聚大量能力的同時降低成本、縮短交付周期,更好地滿足客戶數字化轉型需求。
機制創新+人才引進 打造網信央企科創高地
一家企業能否在長期在科技創新領域保持活力,關鍵在于機制和人才隊伍的建設。對此,中國電信正在推廣“揭榜掛帥”、“技術總師制”、“賽馬機制”和“自研成果清單落地保障”等一系列嶄新研發機制,同時在關鍵領域引入優秀科研人才,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研發體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找到正確的人并賦予權力做正確的事。“揭榜掛帥”和“賽馬機制”實際是引入競爭機制,秉承“英雄不看出處”的理念,人員、團隊、產品或技術路線的選擇完全基于實踐結果,“擇優錄取”;“技術總師制”保障專家對各方面資源調配充分的自主權,避免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形;“自研成果落地保障”機制明確技術管理方、項目研發運營方和使用方的權責,實現三方聯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任督二脈”。此外,中國電信還在探索成本激勵、技術入股及資本運作等更多創新機制,進一步推進研發成果落地、提升轉化效果。
而在人才方面,中國電信打破條條框框,不論資歷、不設門檻,在5G、云網融合、安全等重點領域引入領軍人才。在云網融合領域,中國電信引進曾在浪潮、紫光等廠商工作、具有豐富行業經驗的北京大學博士倪瓊琳擔任研究院邊緣云總架構師、MEC重大公關項目經理兼產品技術總監,牽頭開展MEC研發等各項工作。在各項機制的保障下,短短六個月內,倪博士便帶領團隊完成獨享型、共享型兩大MEC平臺的研發工作,并與中國電信新一代云網運營系統的IT對接,形成云網融合邊緣一體機產品,其主要功能和關鍵性能可比擬華為、中興等主流設備廠商的同類產品。此外,倪博士帶領團隊積極進行市場推廣,深入客戶一線開拓MEC應用部署,截至目前已順利交付部署10個商用項目,受到三一重工、陜西長慶石化、天津海爾等多家頭部客戶的一致好評。
科技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企業的活力之源。作為網信國家隊,中國電信銳意改革、引進優秀人才,不斷完善原子能力體系、在核心技術主戰場“搶灘奪地”。未來,中國電信將牢牢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在云網、云原生、數字化創新、平臺聚合、垂直領域技術延伸等方面發展必要技術、應用能力和集成能力,同時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分配通道,打造科創新高地,在打造“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掌控”的科技型企業、進入國家科技創新企業第一陣營的路上砥礪前行、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