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化工行業亟需完成由大變強戰略轉型
已有人閱讀此文 - -未來10年是我國化工行業實現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只有完成好由大變強的戰略轉型,我們才能在面向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的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國化工行業亟需完成由大變強戰略轉型
不僅是中國,其實在經濟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兩種模式的基本矛盾。所謂規模經濟指的是品種少、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的經濟,它以裝備規模大型化為基礎,只有做大才可能強;而范圍經濟指的是企業(或園區)規模達到一定階段,利用現有設備、渠道共享,增加一些產品種類,在沒有顯著增加成本的條件下,在一定范圍內共享資源,降低產品平均成本,進而實現業務的多元化,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也即所謂的長尾經濟。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范圍經濟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長期以來,規模經濟都處于主導地位,這是因為在蒸汽機/電力革命的時代,主導的生產力是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取向的,尚不存在以協調為取向的信息技術革命,多品種個性化生產是不符合成本原則的。但是隨著信息革命改變了游戲規則,范圍經濟逐步上升到主導地位。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論指出,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轉向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是今后的發展潮流。
對于化學工業來說,這種范圍經濟也就是精細化工。我國所說的精細化工包括了功能化學品和特種化學品,這類產品在化學工業的價值鏈中處于后端,具有專用性強、功能性強、技術密集、附加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的特點。而且越是接近終端用戶,其價值越高,其科研開發費用也越高,技術密集程度越高。以燃料電池功能膜材料價格鏈為例,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大宗原料到特種化學品的增值過程:如果合成高分子膜的單體價格為1美元,制成合成材料后為6美元,加工成高分子膜價值就提升為56美元,制成膜電極裝配成品(包括催化劑)就可以賣到152美元。產品價格的增值顯而易見。
長期以來,我國化工品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一直沒有解決精細化工發展問題,這與我國實力最強的三大石油公司將自己定位于能源化工公司有關。由于其主要的業務和精力放在了通用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上,致使國內急需的高端石油化工產品長期大量進口。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為例,2014年我國HDPE消費量為 950萬噸,其中進口量為410萬噸,占消費總量的43.2%。盡管國內的HDPE生產能力已達到855萬噸/年,但是品牌少、低水平產能重復建設,開工率只有60%,高壓電纜用的HDPE全部進口,高強度棚膜用料80%進口。2014年我國進口HDPE 460萬噸,花費70億美元。一方面通用產品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端產品大量進口,石油和化工行業產品結構向精細化的轉型迫在眉睫。
時下,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范圍經濟發展奠定了社會物質基礎,它使新增加產品的配送、營銷等成本可以降得很低,同時云存儲/云計算為范圍經濟提供了信息資源共享的方便條件。云計算可提供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BPaaS(商務云計算平臺即服務),使多種化工企業可以方便地共享化工應用軟件(如流程模擬、分子模擬),共享應用平臺服務和商務管理服務。例如,SAP的企業資源管理ERP軟件是很貴的,一個大型石化企業要購買動則需要幾億元、十幾億元,而用BPaaS則可以將其放在云計算的“云端”,采用按時租用付費,成本就大大下降。
而精細化工生產往往多為間歇過程,這就屬于工件加工型(Job Shop)工廠,其智能制造模式和連續過程有很大不同,可以參照德國工業4.0的架構來考慮。這類智能制造具有高度靈活性,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盡快地開發出符合需要的化學品,而且快速投放市場。另一方面,此類生產科研開發費用高,但因批量小,所以裝置投資費用低,入門門檻低,正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