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成為中國外貿新重心
已有人閱讀此文 - -據日本《讀賣新聞》1 月31日報道,東盟成為中國外貿新重心。
2020年,東盟首次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原因在于中國國內人工成本上漲,不少企業將工廠轉移至東盟國家。此外,美中貿易摩擦的激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東盟對中國影響力擴大的擔憂也與日俱增。
根據中國政府統計,2020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同比增長6.7% ,達到6846億美元,超過了中國同歐盟的貿易總額。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也增加52%,達到144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人員薪酬以每年6%至12%的速度增長,已經超過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水平。受此趨勢影響,企業紛紛把工廠轉移至東盟國家,原材料和產品的進出口也更加活躍。
美中摩擦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中國鋼鐵目頭攀華集團計劃今年正式啟用在菲律賓投資35億美元建造的工廠。美國以中國按不正當低價出口鋼鐵制品為由,對中國施加反壟斷關稅和制裁性關稅,中國為減少損失不得不在國外開設工廠。
攀華集團董事長李興華表示,受美中摩擦影響,不在海外建廠就無法謀求發展。
去年,日中韓和東盟國家共同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此事可能為中國擴大對東盟的貿易和投資起到推動作用。
考慮到RCEP正式生效后將帶來新的機遇,中國中西部最大的工業城市重慶目前正在流經市內的長江港口附近建造火車站。據了解,車站建成后將形成一體化運輸網,從港口卸下的貨物就能直接通過陸路轉運至東盟。2020年重慶市和東盟的貿易總額增長3%,雙方希望通過完善物流網讓進出口貿易進一步增長。
重慶大學經濟學教授蒲勇健表示,RCEP生效后,如果關稅降低、投資限制放寬,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和投資增長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