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我國外貿成績單背后的隱憂與風險
已有人閱讀此文 -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去年外貿逆勢增長,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增加3.6%,進口同比下降1.1%,貿易順差為5350.3億美元。同時公布的12月出口以人民幣計價同比增長 10.9%,好于預期7.1%,但不及前值14.9%,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增長18.1%,不及前值21.1%;12月進口按人民幣計價同比為負0.2%,好于前值負0.8%,以美元計價同比增長6.5%,也好于前值4.5%;當月貿易順差781.7億美元。
誠然,在去年疫情沖擊全球經貿往來的大環境不良之下,各國閉關封鎖阻斷了正常貿易往來,經濟蕭條甚至嚴重衰退,我國外貿交出全年進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的成績單實屬不易。但是在這份喜人的外貿成績單背后,卻存在諸多客觀因素的刺激,實際現實仍存在挑戰和不足。
現實之一,我國率先全球復工復產促進外貿增勢。全年我國外貿的恢復與全球疫情發展形勢密切關聯,年初疫情在我國肆虐,疊加傳統春節大假期因素,前三個月我國出口負增長慘淡。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國防控效果突出優勢顯現,我國第二季度開始率先復工復產,但海外面臨疫情加重惡化局面,海外供應鏈暫時斷裂,封關封國、經濟停滯,對比之下我國穩定加速的制造業恢復是促進外貿增長的重點。

圖1:2020年我國進(藍)出(紅)口年率(以人民幣計價)
現實之二,客觀疫情環境與需求促進我國外貿。正是由于疫情的特殊環境與需求,以及我國優于全球的復工復產現實,這導致了我國外貿特點有所轉變,傳統和特性產品對比有差異。首先是防疫相關物資的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醫療器械、藥品合計增長了31%,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9個百分點,而防疫物資占整體外貿的比例也較前兩年有所提升。尤其是我國已成為口罩、呼吸機、測溫儀、防護服等物資全球最大供應國,但階段性爆發式增長是特點,受疫情好壞的影響比較明顯。其次是因全球疫情的隔離居家生活,“宅生活”的熱度升溫甚至有成為常態化的可能,而“宅生活”帶動了“宅經濟”的發展,這也提振了我國相關產品出口。根據海關新聞發言人李文魁介紹,我國出口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家用電器全年合計增長了22.1%,拉動出口增長1.3個百分點,而全年整體“宅經濟”產品出口2.51萬億元,增長8.5%。此外,根據我院去年的市場調研與走訪企業發現,去年諸多電子類、居家類、園藝類、生活機械類、休閑車等相關行業的外向型企業出口勢頭良好,加班加點趕制訂單是常態。
現實之三,我國部分傳統行業出口受到一定沖擊。有好就有壞,疫情也導致了我國傳統的外貿商品或行業備受打擊。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紡織品成衣行業。盡管去年我國紡織品成衣行業出口增長強勢,但主要是得益于疫情需求的紡織用品出口強勁,其在該行業的全年出口占比達到55%,這造成了紡織服裝業的出口結構變化。而我國傳統的成衣行業出口慘淡,前三季度累計出口僅為978.3億美元,下降幅度10.3%。再如箱包鞋靴、汽車零配件、鋼材、出口等商品同比下降幅度也非常大。此外,去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市場采購出口分別增長了31.1%和25.2%,但新興的跨境電商對傳統實體進出口貿易有影響,由此看疫情特殊環境導致我國出口結構略有變化,這也是導致部分企業或行業陷入風險乃至生存危機的重點。
此外,透過2020年的全球經貿格局與我國外貿形勢向前看,我國外貿依然要理清思路、拓寬視野,同時我國外貿人未來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風險并舉更是重點。
風險之一,匯率雙向波動不確定性較大,外貿行業與企業面臨匯率風險增加。回顧2020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寬泛波動先貶后升的特點十分清晰,最終以升值收官。全年在岸人民幣匯率開盤與收盤分別為6.9654元與6.5272元,升幅4382點為6.71%,在岸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6.5208-7.1775元,振幅5967點為9.15%。尤其下半年在岸人民幣7月1日7.0672元,年底12月31日收盤6.5272元,下半年升值幅度6000點為8.27%。雖然下半年我國外貿走強與訂單增加,但升值過快直接導致出口型企業面臨較大的匯率升值風險,結匯利潤明顯下降甚至最終是賬面浮虧或產生實際虧損。與此同時,雖然升值相對或有利于進口企業的購匯,但是匯率快速波動也不利于企業的定價和報價以及訂單需求。畢竟我國外貿行業平均毛利潤較主要發達國家還是屬于中下水平,勞動密集型的以量取勝仍然是我們的傳統優勢,品質和利潤不足是短板與受制局面。而進入2021年,人民幣開局再次異常極端升值,疊加目前海外主要投行等依然看升人民幣言論,甚至國內部分機構研究人員依然看升人民幣前景,預期助漲人民幣被升值、被投機的輿論喧囂而起,人民幣被升值應該引起警示,而未來我國外向型企業承受的匯率風險勢必將有增無減。

圖2:2020年至今在岸人民幣走圖2:2020年至今在岸人民幣走勢
風險之二,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快,企業制造成本顯著上升。2020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較為火爆,尤其主要原材料價格漲勢兇猛。雖然原油價格兩次暴跌并曾一度跌至負區間,但隨后整體逐漸震蕩上漲,目前已基本接近暴跌前的水平。除此之外的其他能源、基本金屬以及農產品價格的年度上漲突出。由此,諸多國內外貿一體化的企業除面臨人民幣匯率寬幅波動之外,還面臨原材料價格的上升,這導致企業制造成本在攀升,諸多類似企業的財務、銷售部門乃至經營者苦不堪言。然而,盡管海外疫情二次爆發,我國也有零星地區確診反彈的情況,但目前全球各國正在批復疫苗生產和開始接種,世界經濟的逐步恢復的預期上升,情緒刺激之下的大宗商品或依然有被投機上漲的空間,這將進一步加深我國企業面臨的內憂外患不良局面。
風險之三,我國外貿競爭力或因疫情形勢緩解而重回被挑戰局面。根據我國海關發布的數據,2020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出口、進口國際市場份額分別達12.8%、14.2%、11.5%,均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份額也創歷史最好紀錄。在此背景之下,是諸多此前與我國分攤市場的別國訂單因疫情原因轉移回我國的現實。畢竟在新興市場國家中,我國的科技、醫療以及生產能力屬于上游水平,這是我國的一大優勢。然而,如果未來疫情逐漸舒緩,全球經濟重回常態,那么其它新興市場國家相較我國更廉價的勞動力與建廠成本優勢將重新顯現,這或是我國企業面臨訂單被再轉移回其它國家的風險。
由此不難看出,我國2020年外貿成績單有喜人的進展是可喜可賀的一件大事,但是其背后更隱含著我國外貿人的心酸、辛勤,同時預示著未來依然面臨的風險。一方面,此次疫情從外貿角度看是我國實力的又一次體現,貿易為全球唯一正增長,我國的高效和品質被世界認可。但另一方面,則是人民幣匯率升值與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外貿企業的雙重打擊,內外交困的挑戰難度在上升。而進入2021年,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匯率的風險管理,在市場波動增加的預期之下,在合適的時期選擇適合的產品才是重點,通過了解熟悉的幣種盡量進行自然對沖,樹立中性理性的外匯風險理念和管理意識至關重要,這是企業資金能夠正常經營與增收的必要環節。而另一方面,我國外向型企業也要抓住去年至今海外訂單轉移回國的機遇,利用海外其它市場和國家疫情相對嚴重的時期,加強對自身品牌與品質的提升,這才是企業能夠在全球市場中的是立足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