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為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3月24日,工人在復工復產的湖北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流水線上作業。 新華社發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運籌帷幄,團結帶領億萬人民奮勇拼搏,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中國答卷。
這是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戰疫情、保民生、抓發展,全年經濟總量預計超過100萬億元,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這是一張世界矚目的答卷——凝共識、勇擔當、促開放,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走在世界前列,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健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轉正
年終歲尾,湖北武漢光谷,聯想武漢基地。
偌大廠房里,幾乎看不到生產工人,忙碌的機器人“各司其職”,平均每秒一部手機或平板電腦誕生,最高日產超14萬臺。
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湖北省,在一季度經濟增速下跌近四成基礎上,前三季度GDP已恢復至去年同期九成。
這次世紀疫情帶來的沖擊史無先例,全球各國概莫能外。在空前的歷史大考中,作為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面對的是多重任務、多難抉擇——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乎生計。
這是超常規的政策部署:增加1萬億元財政赤字,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全年新增減稅降費2.5萬億元,推動金融系統合理讓利1.5萬億元……一攬子對沖政策周密齊全,力度空前。
這是因時因勢的有效應對:在“六穩”基礎上,猶如及時雨的“六保”政策迅速出臺,紓困惠企舉措保住市場主體,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籃子”,暢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一系列舉措直達基層,立竿見影。
冬去春來,山河無恙。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一度按下“暫停鍵”的中國,重新動起來、跑起來。熱干面的香味又飄了出來,空蕩蕩的影院迎來了久違的觀眾……
一個個相繼轉正的經濟指標,印證著中國經濟提速的腳步:
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轉正;
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和工業利潤增速轉正;
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轉正;
……
7月16日上午10時整,“轉正”二字在網上刷屏,這條消息令人振奮:在一季度回落6.8%的基礎上,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大幅提升10個百分點,同比增長3.2%。
10月19日,中國宣布前三季度經濟增速轉正,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蘇。
承諾
細讀時隔9個月的兩段話,令人分外感慨: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優先保障扶貧項目開工,進行掛牌督戰……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扎實有力,脫貧攻堅成就彪炳史冊。
疫情下,民生保障力度不減,百姓獲得感實實在在:1至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0.6%,實現由負轉正;前11個月,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26.1%、13.9%……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在一個個具體指標上:回望“十三五”,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人均GDP破1萬美元,穩居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十足。
這承諾,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2020年收官之際,中國重大科技成果突破捷報頻傳:
11月10日,“奮斗者”號深潛萬米,逐夢深藍;
12月1日,“嫦娥五號”上天攬月,筑夢蒼穹;
12月4日,“九章”問世,圓夢“量子優越性”;
……
這是拼搏創新的中國氣魄,這是催人奮進的中國力量。
創新,成為這一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深刻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加快科技創新的需求從未如此迫切。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道出了中國開拓新局的核心與根本。
云端會議、在線課堂、線上醫療、直播賣貨、人工智能……1至11月,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新動能點燃中國經濟復蘇引擎。
不久前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被放在12項重大任務之首,“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被寫入規劃建議。
前進
10月14日,廣東深圳。
11月12日,上海浦東。
一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地標,出席慶祝大會,擘畫改革藍圖。
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支持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研究制定意見,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
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是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
2月14日,疫情防控最吃勁時,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等7項事關長遠的重大改革文件。
改革到了新的歷史關頭,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關鍵環節改革。
一年來,從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到部署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從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浙江“破冰”到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抓住關鍵布局落子,體制機制障礙不斷破除,發展動力持續激發。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
縱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制度力量應對風險挑戰——
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受住了“壓力測試”,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優勢不斷轉化為強大治理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體現。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習近平總書記謀深慮遠、周密部署。
聚焦公共衛生、生物、糧食、能源、金融、網絡、防災備災、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加強前瞻性謀劃和戰略布局,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主動作為;
對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加強系統集成,統籌部署推進,著眼長遠……
“我們確實在經歷一場大變局。”對中國治理能力深有認同感的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說,成功應對挑戰,將是一場治國理政的大考驗,需要中國和其他國家攜手開展大合作。
新局
南海之濱,浪激潮涌。半年前啟航建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一片繁忙景象。
12月1日,海南自貿港首張“零關稅”商品清單,即原輔料“零關稅”商品正面清單正式執行。清單上169種進口商品一律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
作為中國開放前沿的海南,正揚帆奮進。
駛向更深闊的海域,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迎來新的航程——
深秋的北京,一場為期4天的會議吸引世界目光。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中國未來5年和15年的發展藍圖。
歷史交匯點,亦是轉折點。
此時此刻,“十三五”收官在即,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勝利在望;“十四五”即將開啟,中華民族將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也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中國將不斷拓寬發展新空間——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放眼中國地理版圖,一個個重大國家戰略,聯南接北、承東啟西,構建起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翻開“十四五”規劃建議,區域發展“第二梯隊”呼之欲出。
進入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將不斷重塑發展新優勢。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