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方案出臺
已有人閱讀此文 - -近日,國務院發布《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碳排放配額、用能權指標有償取得機制,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1月21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主任戚志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舉有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擴容,將加快建材、有色、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納入碳市場交易的進程。
《方案》提出,支持構建綠色要素交易機制。在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等基礎上,支持試點地區進一步健全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等交易機制,探索促進綠色要素交易與能源環境目標指標更好銜接。探索建立碳排放配額、用能權指標有償取得機制,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探索開展資源環境權益融資。
對此,戚志強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先期納入的行業是電力行業。經過半年多的運行,目前履約率很高。從碳市場的啟動交易來看,應該說非常成功,也積累了相關經驗。根據生態環境部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配額量計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企業的履約完成度已達99.5%。一些大型石化和化工企業的自備電廠也積極履約。其中,中國石化所屬15家具有自備電廠的企業,于2021年12月15日就已圓滿完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個履約周期的配額清繳工作。這當中,高橋石化于當年11月26日率先完成履約,成為上海市首家、全國首批完成碳市場履約的企業;齊魯石化、揚子石化、安慶石化等多家企業是所在省份較早完成履約的企業,為全國碳市場企業按期履約樹立了典范。“但是在交易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參與的行業目前只是電力行業,參與的主體類型相對偏少。”戚志強強調。
據戚志強介紹,未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肯定要逐步擴容。不僅納入參與的主體,包括履約單位,其他相關的投資機構,甚至個人投資者的數量要進一步增加;涉及交易品種也要逐步豐富,還涉及到將來在相關部委審批之后期權方面交易品種的納入。而要確保未來交易品種、方式以及納入行業逐步豐富,就必須通過要素的市場化配置來完成,這其中既涉及到相關的人員及資金,還涉及到更新配額發放標準,修訂碳排放權核算核查相關規范,另外就是要盡快啟動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機制(CCER)。
總體來說,就是要通過要素的市場化配置,來增加交易品種、引入外部資本、完成相關規范、夯實統計基礎(如核查數據)等,同時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履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