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頭氮肥、甲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已有人閱讀此文 - -1月6日,由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主辦的 “天然氣原料合成氨、甲醇生產技術經驗交流會” 在四川成都召開,會議全面分析行業運行現狀,探討氣頭企業存在的問題,展示先進適用技術,分享先進企業生產和管理經驗,以進一步提高氣頭企業綠色發展水平和生產競爭能力。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出席會議并作題為“綠色引領,創新驅動,努力推進氣頭氮肥甲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旨報告。他強調,氣頭氮肥始終是我國氮肥行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尤其在強調碳減排的形勢下,相比煤頭氮肥,氣頭氮肥的優勢更加突出。
顧宗勤認為,形勢越好,越是要保持理性,越是要考慮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氣頭氮肥企業更是這樣,氣頭企業如何發展,這需要大家一起交流溝通、共同研究。2021年氣頭企業經濟效益較好,同時“雙碳”背景下,氣頭企業低碳的優勢日益明顯,氣頭氮肥、甲醇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顧宗勤介紹說,多年來,由于天然氣供應緊張,使得我國很多氣頭裝置生產能力得不到發揮,經濟效益長期低迷。2021年以來,由于煤炭價格上漲、新冠疫情持續和國際市場價格高漲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國內氮肥價格一度沖上了歷史新高。對此國家有關部委十分重視,多次聯合發文,要求各地“保供穩價”,并要求央企保證煤炭和天然氣供應,這一有力舉措,為氣頭氮肥企業滿負荷生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氮肥企業充分利用這個“窗口期”,千方百計地提高能力,取得了近十多年來少有的經濟效益。
顧宗勤指出,回顧“十三五”,天然氣合成氨、甲醇在生產裝置大型化、能耗水平提升、裝置長周期穩定運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裝置大型化占比顯著提高。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截止2020年底,我國合成氨產能6676萬噸/年,規模在30萬噸/年及以上的產能占總量四分之三以上;氣頭合成氨產能1301萬噸/年,其中規模在30萬噸/年及以上的產能約占61%。我國甲醇產能9141萬噸/年,規模在60萬噸/年及以上的產能占比約60%;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甲醇產能949萬噸/年,其中規模在60萬噸/年及以上的產能約占58%。
二是產能利用率明顯增大。近幾年受原料供應和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部分小型裝置逐漸退出,存量產能利用率穩步提升。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截止2020年底,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合成氨產量1195萬噸,同比增加了7.9%,產能利用率達92%,同比增加12個百分點,與“十三五”初期相比,增加了19個百分點。規模在100萬噸/年及以上的甲醇產量3630萬噸,產能利用率達95.8%,較“十三五”初期增加15.5個百分點;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甲醇產量492萬噸,產能利用率51.8%,較“十三五”初期增加7.8個百分點。
三是企業能效水平不斷提升。與“十三五”初期相比,能效領跑者企業綜合能耗降低約0.5%,近兩年能效領跑者企業綜合能耗保持在1000 kgce/t NH3左右,接近30 GJ/t NH3;截止2020年底,氣頭合成氨平均綜合能耗1081 kgce/t NH3,約31.6 GJ/t NH3,比前者高8.5%。2020年甲醇能效領跑者企業平均綜合能耗1234 kgce/t CH3OH,約36.1 GJ/t CH3OH,較“十三五”初期降低1.5%;以天然氣為原料的甲醇平均綜合能耗1169 kgce/t CH3OH,約34.2 GJ/t CH3OH。
四是國產化技術裝備進步明顯。2018年中石油寧夏石化45萬噸/年合成氨、80萬噸/年尿素項目正式投產,是首套國產化氣頭大化肥項目,國產化率高達95%,結束我國天然氣大型化肥技術依賴進口的局面;此外,國內自主設計的單套百萬噸級尿素裝置、氣體凈化裝置、甲醇合成裝置已投入運行。
五是裝置實現長周期穩定運行。2020年4月,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50萬噸/年合成氨裝置安全穩定連續運行達456天,創同期國內同類型裝置運行新紀錄。2021年2月份,中海石油化學旗下海洋石油富島有限公司合成氨和甲醇裝置實現雙600天長周期運行,創造了全國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合成氨和甲醇裝置長周期運行新紀錄,其中,甲醇一期60萬噸/年裝置實現了投產以來首個674天長周期安穩運行,化肥二期80萬噸/年裝置實現了投產以來首個629天長周期安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