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讓化企管理煥然一新——石化聯合會調研榆林煤化工側記
已有人閱讀此文 - -上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陜西榆林開展煤化工行業數字化轉型調研時,智能化賦能企業運行及管理新模式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
參觀中煤陜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展廳。
“數字化轉型將徹底改變企業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中煤陜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俊杰說。作為煤化工行業首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該公司近年來創新實施全廠蒸汽、循環水、甲醇合成碳氫比智能優化項目,以及甲醇制烯烴、氣化爐等裝置操作工藝優化改造,項目投產以來連續7年保持安、穩、長、滿、優運行,創造多項行業紀錄。
在中煤陜西公司甲醇中心交接班室,李壽生會長了解智能巡檢儀使用情況。
在該公司甲醇中心交接班室,一塊大屏幕引人注目。“這里顯示的是數字交接班和智能巡檢系統,員工依托數字化技術實行智能交接班和裝置巡檢。”甲醇中心副經理吳曉晨告訴調研組,他們在行業首次采用光纖傳感技術,對設備運行的振動、溫度等狀態實時采集數據,智能分析、預判可能發生的管道泄漏、機泵故障。他們還將三維可視化工廠系統與巡檢系統結合,并與設備的基礎資料、檢維修記錄、工藝參數、視頻監控等數據實現聯動,幫助員工快速確認故障,提升巡檢效率和質量。
“如果管道、閥門即將出現內漏,能提前預判嗎?” 石化聯合會副會長李彬在現場詢問。
“這些細微變化雖然不能直接監測到,但通過光纖傳感可從細微的溫度、振動變化感知出來。”李俊杰回答說。
“聽說你們實行‘四班兩倒制’,每班員工連續工作12個小時。怎樣確保員工精神狀態?”一旁的石油和化工規劃院院長李君發問道。
李壽生會長一行在中煤陜西公司中央控制室聽取工作匯報。
“我們實行人性化管理,通過智能化手段不斷降低勞動強度。我們應用5G布控球、智能手環或背心等裝備,提升作業人員安全看護能力;建立員工情緒健康狀況綜合分析系統,根據員工狀況合理安排工作。”李俊杰說,他們還探索內、外操運行管理新模式,今年已將全部外操室撤離裝置區,通過智能巡檢系統實現24小時不間斷實時巡檢,降低紅線區域安全管理風險,大幅減少員工數量及工作強度。即使在上班期間,由于提升了裝置的自動化水平并采用了智能巡檢和DCS報警系統,員工也無需時刻繃緊神經坐在監控器前,可以在中控室內的咖啡屋一邊品嘗咖啡、飲料,一邊通過大屏幕實時監控裝置運行狀況。
調研組成員在咖啡屋體驗后剛走不遠,一臺員工情緒健康狀況檢測儀器映入眼簾。石化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壽生饒有興趣地親自體驗測試。不一會兒,他的體溫、脈搏、血壓等檢測結果便打印出來。
李壽生會長在中煤陜西公司體驗員工情緒健康狀況檢測儀器。
“我們還在通過數字化賦能,不斷向生產管理、經營要效益。”李俊杰補充說。他們開展“431”橫大班勞動競賽,每年可創效1000萬元。公司將其中的15%即150萬元用于一線員工的內部市場化獎勵,充分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還運用數字技術探索構建質量管控前移應用場景,建立數字化的效益測算模型,開啟“算賬式”生產模式。
調研組成員在中石油蘭州石化榆林化工公司了解情況。
作為國家乙烷裂解制乙烯示范工程,中石油蘭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的乙烷制乙烯項目今年8月投料開車,已累計生產高密度聚乙烯、全密度聚乙烯、丁烯-1/己烯-1等7個牌號產品共計19.33萬噸。在蘭石化榆林化工控制室,該公司執行總經理何超告訴調研組,他們堅持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戰略,綜合應用自動化、互聯網、物聯網、新型傳感器、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具有較強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可視化、模型化和集成化優勢的智能化工廠。項目建設貫穿數字化設計、數字化移交、數字化工廠主線,打造經營管理、生產管控、機電儀、安全環保四個“一體化”核心平臺。
參觀陜煤集團榆林化學公司化工行業5G聯合創新實驗室。
調研期間,調研組還參加了在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舉行的化工行業5G應用研討會暨聯合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作為目前全球在建的最大煤化工項目,該公司的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一期工程180萬噸/年乙二醇項目和熱解啟動工程預計明年6月底建成試生產。該公司董事長宋世杰介紹,他們瞄準全球領先的煤化工智能制造標桿企業,采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貫穿企業的經營、生產和控制3個層面,實現智能巡檢、應急指揮、特殊作業監控、遠程設備操控等智能應用。目前,全廠規劃的24座5G基站已建成18座,基礎及詳細設計階段數字化交付已完成,成為國內最大的數字化交付平臺。
石化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壽生表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化學工業始終站在世界創新發展和創新變革的最前列。煤化工企業要提升面向未來的創新能力,大膽采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加快數字化轉型,建設智能化工廠,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