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油田生產準備大隊向內深挖收獲大效益
已有人閱讀此文 - -“拔胎裝置改進、特殊抽油泵在利用、防滑脫閘板拉拔器的研發和作業生產線的升級改造,我們開動腦筋深挖內部潛力,收獲大效益。” 8月19日,江漢油田生產準備大隊大隊長錢勇接受采訪時說。
今年以來,生產準備大隊持續貫徹“服務前線、價值引領、創效增效”工作理念,認真落實各崗位主體責任,理清家底盤活資產做加法,技術革新破解難點做乘法,針對實際情況,注重精細化管理,開展了全員性成本動因全要素“潛力點”大排查,評估優化措施,通過盤活閑置和技術革新,降本增效近百萬元。
“以前回收后的舊油管由于注水、注汽等作業措施以及化學藥劑影響,油管難免銹蝕和有附著物,簡單清洗無法滿足再次作業需求。每年有不少此類管材積壓存放在料場,要么報廢當廢品處理,要么降級使用,有點浪費。”該大隊采油管桿檢修站站長楊濤說。
該大隊技術信息室技術對此問題進行技術幫扶,通過實施高壓清洗除銹、注機油防腐、利用自制通經裝置進行油管解堵除銹等多項措施,重點解決油管內壁銹蝕、內空堵塞、接箍損壞等問題,1-7月完成8萬余米積壓舊油管的除銹,節約創效40.3萬元。
在盤庫期間,大隊技術人員對不常用、閑置8年的5臺38型號的抽油泵進行功能測試,發現3臺特殊固定閥抽油泵符合酸性環境作業井作業施工下井技術要求,論證投用該類井后,僅此節約成本1.2萬元。
“能否用舊的2寸油管短接代替放噴連接硬管,節約成本開支?”在全員性成本動因全要素“潛力點”大排查匯總會上有人提出了建議。“讓閑置的2寸油管‘起死回生’一年下來就能節約創效1.2萬元。”大隊經營副大隊長肖進華很快就算出了一年的收益。
該大隊在“金點子”、技改項目等群眾性創效活動上持續發力。采油管桿檢修站原來待清洗油管進熱洗機傳輸線只有一條主線,回場待清洗油管混雜有彎管、嚴重偏磨管和抽油桿斷脫在管內油管等情況,由人工從待清洗架上搬運至報廢管架上,因料架較高,搬運存在安全隱患,同時該工作需要2-3人完成,人員勞動強度大。待清洗油管絲扣有損傷等輕微問題的油管一般直接進入清洗機,在后續通徑、探傷、試壓等工序再報廢,這樣一方面降低了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又留下了質量隱患。
為解決以上存在的安全、質量隱患,該站在待清洗架位末端設計安裝1套問題油管分選傳輸線,發現彎管、嚴重偏磨管和抽油桿斷脫在管內油管等直接通過分選傳輸機構傳輸至報廢料架。問題油管分選傳輸線建成后可將人工挑選出來的問題油管通過該傳輸線直接傳輸到報廢料架,避免進入熱洗機。此項技改實施后,清洗線年生產能力比之前提高30%,節約臨時性維修費用6萬余元。
為了提升65-105、52-35型等系列閘閥的修保效率,井控車間技術人員自主研發防滑脫閘板拉拔器,修復一個閘閥的時間由6多小時縮短到3個小時以內,年綜合增效7.5萬余元。針對井場井口檢測油管難度大的問題,該大隊技術人員經過立項、實驗和改進,成功研制出五個型號8種便攜式井口檢測油管裝置,不僅節省了油管一半的檢測時間,年均增效達30余萬元。
目前,該大隊油管桿收送、井下工具修保、修復油管生產等核心業務都分別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針對生產中遇到的難題立項攻關,不僅提高了設備設施的出勤率和使用壽命,還降低維修費用,改變了主要設備設施完全依賴廠家或委托承包商解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