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規模最大鹵水提鋰項目進入試產階段
已有人閱讀此文 - -17日從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獲悉,中國規模最大鹵水提鋰項目——青海鹽湖佛照藍科鋰業股份有限公司2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基本建成,目前已正式進入試生產階段。
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察爾汗鹽湖總面積5856平方千米,各類資源儲量達600多億噸。其中氯化鉀5.4億噸、氯化鋰1204萬噸均居中國首位,潛在經濟價值數十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據介紹,該項目于2017年12月立項備案,備案總投資為31.32億元,于2018年4月18日開工建設。該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吸附提鋰塔區及上游裝置(鹽田及儲池)、納濾反滲透、沉鋰、吸附劑合成及其他裝置,及其配套的輔助生產項目、公用工程項目(天然氣鍋爐、空壓站、循環水站、冷凍水站、總變電所等)、行政服務設施等。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產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生產規模,達到年產3萬噸碳酸鋰生產產能。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建成1萬噸/年碳酸鋰裝置,實現工業化生產,待2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建成后預計可達到3萬噸產能規模。
“通過十余年的持續技術創新,我們實現了從低鋰、超高鎂鋰比察爾汗鹽湖鹵水體系鋰與其他雜質離子的高效分離,提高了吸附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青海鹽湖佛照藍科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永平說,與國內外鹽湖鹵水提鋰技術比較,該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產品純度高、工藝穩定性強等特點。
同時,在試生產階段,多位行業專家一致認為,該技術在超高鎂鋰比鹽湖鹵水鋰方面指標先進,創新性強,推動鹽湖鹵水提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青海省海西州副州長姜軍此前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海西鹽湖產業跨上了綜合利用、規模生產的新臺階,先后攻克了反浮選冷結晶、高鎂鋰比鹽湖提鋰等近百項重大技術難題,鹽化工產業體系正向多產業融合鏈接方向挺進,單位產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目前已經具備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