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藍天:紅土地上播撒希望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烈日炎炎,湖南郴州宜章氟化學工業園里,中化藍天郴州基地項目現場更是一派熱火朝天。“七一”前夕,中化藍天鋰電材料海棠2101項目在宜章氟化學工業園正式開工,這是中化藍天“電解液+”一體化戰略又一重要項目,計劃2022年建成。
從10年前果斷決策低品位螢石資源開發,到如今“礦山—無機—有機—鋰電”協同發展的氟化工產業鏈,中化藍天郴州基地肩負央企使命,依托宜章豐富的礦產資源、革命紅色基因及開放的投資環境,著力在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上下功夫,將企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百姓脫貧致富、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有機結合,在宜章這片紅土地上,插起了綠色的“央”。
盤活螢石,打造綠色循環經濟
在入駐宜章氟化學園區前,中化藍天在礦山管理和螢石資源開發上卻近乎一窮二白。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中化藍天依托深厚的科研底蘊,組建研發課題組,抽調總部、研究院及兄弟單位的技術骨干上礦山支持,并與當地眾多大學、研究院的專家展開交流,從迷霧中摸索前行。
一次次優化磨礦細度,提高礦物解離度;一次次摸索礦漿濃度,創新選礦藥劑;一組組個性化浮選工藝參數,在歷經幾千組試驗和數據收集后,2020年中化藍天郴州基地礦山選礦技術攻取得重大突破,選礦回收率從2012年的40%提高到90%。與此同時,中化藍天探索出了高碳酸鈣礦的選礦工藝,一舉攻克難選礦利用率低的問題,單日產量提升近15%。
有了螢石這個源頭“活”水的滋養,中化藍天郴州基地下游有機、鋰電等新產品、新項目如同雨后春筍般上馬。
此外,中化藍天郴州基地還將采礦、選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廢渣、廢水,變廢為寶。露天采礦產生的大量剝離土石廢棄物,通過配套年產10萬立方米建筑石材骨料加工廠,實現100%資源化利用;投資3000多萬元對選礦廢渣進行脫水壓濾,用于制普磚、綜合建材及制水泥,確保廢渣不再入尾礦庫的同時,實現變廢為寶;因選礦廢渣不再入尾礦庫,現有尾礦庫用作選礦廢水澄清回用池,真正實現生產用水零外排。
中化藍天郴州基地總經理助理崔海飛說:“資源,我們開發好,不斷提高資源附加值;生產副產物,我們利用好,實現變廢為寶;我們真正把礦山‘吃干榨凈’打造循環經濟,為老百姓多留一片綠水青山。”
使命擔當,助力鄉村振興
中化藍天郴州基地礦山所處的里田鎮多為喀斯特地貌,地質條件不佳,當地居民常常面臨地表塌陷、房屋開裂等次生災害。多年來,郴州基地還累計出資近300萬元,新建、拓寬通村道路7千米,免費向周邊村落提供修路石料近10萬噸。
考慮到郴州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山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中化藍天郴州基地在礦山排土場及配套建設設計之初,便統籌規劃“項目建設、耕地再造、石漠化治理”,多措并舉改造荒山。如此一來,不僅保護了耕地紅線,又能通過耕地指標置換,助力城鎮化建設。
中化藍天郴州基地將采礦剝離土石用于耕地再造及石漠化治理,僅塘頭坳排土場就可以開墾經濟型耕地600畝,目前已經開墾70畝。郴州基地副總經理周加勤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說:“將來我們還想打造很多個‘塘頭坳’,把宜章喀斯特地貌治理好,然后再把中化農業MAP項目引進來,為當地農戶提供全流程農業種植技術服務,再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輸送優質的水果蔬菜。”
10年來,中化藍天郴州基地縱向延伸產業鏈,創造就業崗位超800個;橫向帶動關聯產業發展,帶來就業崗位超500個,60%以上就業人員實現本地化。同時,中化藍天郴州基地還把扶“貧”與撫“智”有機結合,創新方式開展教育扶貧。面向全縣范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與宜章縣一中對接“一對一”助學幫扶。化工專業畢業并愿意回鄉到郴州基地就業的學生,求學期間產生的費用郴州基地全包。“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定向委培’,我們不僅助力學生走出去,又將人才‘請’回來,把人才留在當地”。 中化藍天郴州基地辦公室副主任晏濤說。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宜章,中化藍天郴州基地不僅攻破了難選礦的技術壁壘,改變了資源型縣城過去“把礦石當廢石賣”的無奈局面,還把螢石向下游不斷延伸,通過科技驅動提升它的附加價值。并以中化集團品牌背書,積極開拓市場,有效帶動了圍繞礦山資源開采、運輸、加工及副產綜合利用等多個關聯產業發展。
在郴十年,中化藍天郴州基地累計為地方財政創造了超5億元的稅收,伴隨“礦山—無機—有機—鋰電”四駕馬車齊頭并進,中化藍天郴州基地有望在政府下一個五年規劃期內,打造成為產值超50億元,年創利稅達10億元的綜合型基地,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