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還未遠去,通脹又將成全球資本市場2021年最大夢魘?
已有人閱讀此文 - -雖然大多數市場參與者都相信,2021年當中,新冠病毒疫情的威脅將逐漸遠去,但是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幽靈又走進了他們的夢魘,這就是通貨膨脹。
在前所未有的財政和貨幣刺激之下,全球經濟強力復蘇的前景正日漸顯得樂觀起來,而在這種情況下,價格壓力預期也悄然開始抬升,債券交易者正變得越來越警惕,當心著通貨膨脹抬頭的征兆。他們擔心的是,局面再這樣發展下去,通脹遲早會引起央行的注意。
十年期國債盈虧平衡通脹率自2018年以來第一次漲過了2%,這就說明市場高度確信,美國政府的兩輪財政刺激(未來還可能有第三輪),以及美聯儲長期保持低利率的計劃最終將在經濟身上產生非常明顯的效果,實現當初金融危機后未能實現的目標。
當下,美國、歐洲和日本等重要經濟體都面臨著新一輪疫情爆發的威脅,這就將直接對通貨膨脹預期形成打壓,因此暫時看上去,通脹前景成為貨幣政策制定者心病的那一天似乎還是遠得很。
不過,真正精明的投資者從來都是會先潮流而動。美國銀行的12月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當中,近四分之一的受調查者認為,通脹會成為當前周期最大的尾端風險,這一比例僅次于認為最大風險是疫情再度爆發的30%。
所謂十年期國債盈虧平衡通脹率是名義收益率和根據通脹調整后的收益率的差值。這一指標3月間經濟危機最深重時只有0.55%,從此之后就一路上漲了,而這當然是不難理解的。
伴隨各國央行紛紛降息,推出量化寬松政策,以及提供廉價融資手段,各國政府也大力度向家庭拋撒刺激資金,阻止經濟驟然停轉,通貨緊縮的威脅已經徹底遠去。
商品價格也在全線反彈,為通貨膨脹預期推波助瀾,比如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從3月的20美元漲至近期的50美元,銅價的漲勢就更是有目共睹。
不過,在全球最大固定收益市場,美國國債市場上,未來局面的發展其實還是要看兩個關鍵因素而定,一是是否會有更多的財政刺激,二是聯儲是否能夠忠實執行新的平均通脹目標政策。
現在,市場是將希望寄托在了美國下一任財長耶倫的身上。當初耶倫執掌聯儲時,已經被確認多數情況下都是鴿派的立場。大家相信,她完全可能為了讓經濟增長重歸軌道,主持發起又一輪刺激計劃。
不過,若是喬治亞州選舉結果最終確定,國會依然處在兩黨各據一院的分裂當中,市場能否如愿以償,就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了。
另外一個關鍵則在于聯儲,他們是否真的如此前所宣布的那樣,可以坐視經濟過熱,而不再像之前的周期當中那樣及時加息?
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說法是,平均通脹目標機制之下,他們可以讓通脹率在“一段時間內”,“適度”超過2%,以達到長期通脹率平均值為2%的目標。
根據聯儲自己的經濟預期,平均通脹率要達到2%,至少也要等到2023年或者之后了。
政策會如此設計,意圖是非常明確的。整體而言,新機制就是為了振興就業市場,政策聚焦于既有就業情況與最大化就業之間的差距,而不再考慮各種具體差異。
本周五的就業數據將讓市場更清楚地看到,聯儲承諾的低利率,以及每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行動是否真的能夠轉化為更多的就業機會。
其他通脹指標都顯示,至少短期內,這還不構成什么眼中的威脅。
克利夫蘭聯儲的“即時預報”顯示,目前美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漲幅為1.4%。與此同時,聯儲最重視的通脹指標,即核心個人消費支出指數同比漲幅1.2%。
聯儲未來幾年到底會如何應對通貨膨脹的局面,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自從當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除了極少數時候,聯儲最重視的通脹指標大多數時候漲幅都不足2%,這也就意味著,要真正達到通貨膨脹率高于2%的目標,以聯儲自己的2023年判斷來算,這個周期要長達十五年。
現在,市場最希望的就是聯儲判斷失誤,真實用時還要來得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