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巨頭全球首創!動力電池阻燃又一顛覆性技術革新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動力電池熱失控,進而造成電動汽車起火乃至爆炸,一直是消費者、電池廠商和整車廠的心頭大患。為了攻克這一痛點難點,整個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企業一直孜孜不倦地進行各種嘗試與研究。
日前,國際巨頭公司宣布成功開發出阻止電池熱失控的先進塑料材料。
阻熱時間世界最長
LG化學近日宣布,公司從2009年起就開始持續進行研發,終于開發出一種可應用于電池組、具有世界最佳性能的特殊阻燃材料。
目前,LG化學已完成量產體系的構建,并根據客戶需求計劃從2023年起開始全面投入生產。同時,其正在韓國、美國、歐洲等地進行專利申請,并計劃以供應電池組外殼為起點,將材料的應用范圍擴大至汽車等其他各工業領域。
由此可知,LG化學的電池阻燃材料已經通過其客戶驗證,并且即將量產商用。
“熱失控”是電動汽車電池起火的主要原因。而熱失控是由于多重因素對電池單元施加壓力而產生熱量的現象,當電池的內部溫度由于過壓或過放電等問題造成短路而升高到一定水平以上時,就會產生火焰,進而引發火災。
LG化學此次開發的新型特種阻燃材料是一種具有聚苯醚(PPO)、尼龍樹脂聚酰胺(PA)、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多種材料組的高功能工程塑料。該材料具有優異的耐熱性,當其應用于電動汽車電池組外殼時,與普通阻燃塑料相比,隔熱時間更長,且尺寸穩定性更好,當溫度變化時也不會產生變形。
此外,LG化學的測試結果顯示,在熱失控引發電池起火時,即使溫度高達1000℃,該材料也可將火焰擴散時間延遲400秒以上,為目前世界最長時間,且阻燃性能比普通阻燃塑料高出45倍以上。
LG化學稱,若將公司全新開發的阻燃材料應用于電池組外殼,有望在電動汽車電池起火時延緩燃燒時間,阻止火焰擴散,從而為駕駛員撤離及滅火爭取更多寶貴時間。
或將首先改善自身電池安全問題
LG化學成立于1947年,隸屬于韓國三大集團之一的LG集團,業務涵蓋石油化學、電池、尖端材料、生命科學四大領域。
其中電池業務由2020年12月分拆出來的全資子公司LG新能源(LGES)獨立運營。
據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統計,LG新能源2022年1-2月動力電池出貨量為7.4GWh,同比增長37.6%,市場占有率為13.8%,僅次于寧德時代,位列全球第二。
作為全球第二大動力電池制造商,LG新能源的電池卻屢屢發生安全事故,涉及儲能電池和電動汽車電池。
儲能電池最近的一次事故是4月18日發生的,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儲能電池設施起火冒煙。該儲能項目地共有超3200塊鋰離子電池,總儲能容量10MW/40MWh,電池正是來自LG化學。消防局已證實該儲能項目中存在電池熱失控,但具體事故原因尚在調查中。
而電動汽車電池的處境同樣也好不到哪去,搭載LG新能源電池的電動汽車因起火風險被召回的事件已經持續上演了兩年,共涉及約44萬十萬輛來自各大車企的電動汽車,包括Stellantis、大眾汽車、通用汽車、現代汽車和梅賽德斯-奔馳等。
今年,LG新能源或許也將收獲電動汽車電池的“大彩蛋”。4月6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他們正著手調查LG新能源的電池故障安全問題,將致函LG新能源,以及可能從LG新能源購買相同或類似電芯的其它車企,將確保所有有缺陷的電池都已被汽車制造商召回。這起調查共涉及138324輛新能源汽車。
層出不窮的起火和召回事件,讓LG新能源的電池被打上了最不可靠的標簽,品牌形象和信任度也因此一降再降。但這并不妨礙LG 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其今年2月出手進軍軍儲能系統集成市場,與受影響的客戶車企也仍在事故前后展開了多個方面的大手筆合作。
如若此次LG化學研發的高功能電池阻燃塑料材料成功實現量產的話,大概率會首先應用于LG新能源生產的電池,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的電池安全問題,重新扭轉不安全的負面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