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高的化學品價格可能會激起下游的通貨通脹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全球化學品價格的上漲可能會引發下游工業生產和消費品的通脹。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襲來,一系列事件擾亂了全球市場的化學品供應,在強勁的需求下,部分價值鏈產品價格創下新高。
由于2020年上半年對運輸燃料需求下降,煉油廠關閉或降低了運行率。這減少了用于化學品生產的石腦油和丙烯等原料的供應。
美國2020年的颶風季節以及2021年2月的極寒天氣,造成了美國大部分化學品生產的中斷。
極寒天氣過后,美國一些重要產品(如BD和PC)的產能幾乎全部下線。經過幾個月的修理和重啟后,仍未能完全恢復。
全球集裝箱危機也擾亂了化學品供應。市場人士稱,由于供應缺乏,產品的正常流通被推遲或取消,價格飆升至不可持續的水平。
中國至歐洲航線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
一些歐洲化工市場已經因目前的供應鏈中斷而陷入困境,3月底的蘇伊士運河“大堵車”使情況變得更糟。
集裝箱供應鏈危機預計將至少持續到2021年第三季度。
此外,歐洲也受到了一系列計劃外生產中斷的影響,大量不可抗力事件涌現。
目前,共有27個地點受到不可抗力的影響,去年同期為14個,2019年為7個。
同時,歐洲大量計劃中檢修工作的進行,導致更多的產能下線。其中一些是從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推遲到現在的。
在這種背景下,歐洲部分價值鏈價格已達到本世紀的最高水平。
需求強勁
最初,由于疫情相關產品以及包裝用塑料推動,需求意外上升。
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在疫情最初幾個月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的汽車和建筑等大型終端行業的需求也出現了強勁的反彈。
中國引領經濟復蘇,美國和歐洲緊隨其后。
ICIS首席需求分析師Rhian O'Connor表示:“在工業生產復蘇的帶動下,全球對化學品的需求正在蓬勃發展。”
“根據牛津經濟學院的數據,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工業生產比去年同期增長15%,比2019年高出4%,令人難以置信。這基本上意味著,化學品需求不僅已經恢復,而且實際上與疫情前相比,還有所增長。”
在材料匱乏的市場上,下游行業急于維持供應安全,出現了恐慌性購買。
供應變得比價格更重要,因此,許多產品的價格創下新高。
歐洲供應混亂
ICIS咨詢的歐洲化學品分銷商證實,供應鏈捉襟見肘,下游客戶仍處于搶購模式。
總部位于荷蘭的化學品分銷商IMCD的高管Frank Schneider表示,對產品供應的絕望情緒推動了過度訂購,這使得市場可能比其實際規模大三分之一。
“我確實認為,目前的供應鏈有點被吹大了,比正常的市場需求要大。我不相信這個季度市場已經增長了20-30%。”他補充道。
目前主要原材料極度短缺,整個價值鏈的生產都受到限制,使價格飆升。
歐洲的不可抗力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局勢,預計供應鏈的中斷可能會持續到今年年底。
國際能源署稱,原材料價格預計也將維持高位,但隨著疫苗接種計劃的不斷推出,油價和需求的上揚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導致煉油廠產量大幅上升。
盡管歐元區在今年第一季度再次陷入衰退,但自2020年中期歐洲第一次封鎖結束以來,需求基本上一直在反彈。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來,歐元區制造業一直在推動私營部門的整體增長,3月份的化學品生產顯著超過一般工業增長,環比增長1.1%,而整個制造業增長0.1%。
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的持續恢復,需求可能會保持強勁,因為各經濟體正朝著一個可能類似于常態的點邁進。
供需平衡
一旦當前的供應中斷接近尾聲,實際基礎供需可能會變得更加平衡,從而降低價格通脹的壓力。
在東北亞的推動下,預計2021年和2022年的乙烯產能將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乙烯產能預計將在2019年至2025年間翻一番以上,這將超過需求增長,導致開工率下降。”ICIS分析師James Wilson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