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千億級航天全產業鏈集群“點火起飛”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嫦娥探月、北斗組網、“天問”奔向火星……太空探索永無止境。
4月24日是第六個中國航天日,主題為“揚帆起航、逐夢九天”。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習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當前,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探索浩瀚宇宙的偉大事業行穩致遠,航天夢想實現的腳步越來越近。“十四五”期間,湖北省航天產業將穩中蓄力,傾力打造千億級航天全產業鏈集群。
做大做強航天全產業鏈集群
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完成9次發射,行云衛星β階段建設穩步推進,衛星智能制造線可“年產百顆、產值百億”……
“十三五”以來,湖北省航天產業特色化、融合化、集聚化發展成效明顯,擁有一批航天核心技術和產品。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國家發改委批復的三大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之一,在商業航天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快舟火箭產業園內,一期綜合廠房內干凈整潔,數字化生產線設備已安裝完成。
“將來能同時進行3到4發火箭的總裝測試,火箭從生產到發射更高效,可形成年產20發固體運載火箭的總裝測試能力。”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總裝總調中心有關負責人說。
今年初,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公司研制的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轉入現場試運行階段,可實現衛星批量定制化生產,設計產能目標為年產240顆小衛星。
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位于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的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通過采用智能制造先進技術,可實現生產過程精準感知、關鍵工序質量實時控制、制造全過程數據采集與控制等功能。
“爭取早日形成衛星規模化智能生產,全面提高衛星生產線的智能制造能力,助力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為‘新基建’發展持續賦能。”空間工程公司總經理鄒廣寶說。
航天技術便捷百姓生活
觀“風云”、知天象,用“北斗”、不迷茫……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航天高科技悄然幻化成“身邊的科技”,便捷百姓生活,讓全民共享航天發展最新成果。
飛在萬米高空,打開手機可隨時下載想看的電影;置身荒漠海域,可與千里之外傳遞音訊……2025年,這一切都有望成為現實。
2020年5月12日,“行云工程”首發星“行云二號”01星、02星成功入軌,“湖北造”全國首個天基物聯網正式啟動組網計劃。
“行云工程可有效解決地面通信盲區難題,目前α階段建設任務已圓滿完成,正進行β階段12顆衛星的研制,將在年內擇時分批發射,可提高星座重訪能力,提升傳輸頻率及質量。”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蕭磊說。
截至目前,行云公司已與38家企業簽訂測試協議,在集裝箱、地災及氣象行業,共形成10余款聯合開發終端產品。
隨著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鋰電池安全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位于襄陽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42所依托航天固體動力技術,研發出鋰電池火災抑制器。
“要將航天技術成果轉化應用,造福于民。利用航天固體動力技術,能研制性能更好的消防新產品,淘汰舊產能,助力消防改革和產業升級。”該項目負責人魯銳華說。
“十四五”湖北航天產業邁向千億級
2月21日,航天科工商業航天動力產業園在宜昌市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50億元,將建設固體動力研發、生產制造及總裝測試等,并引進相關航天動力關聯企業,打造產業集群。
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服務于全球商業航天市場,預計可實現年產值8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
“該項目不僅推動宜昌精細化工產業升級,更讓湖北省航天產業鏈更完備,增強區域競爭優勢。”省委軍民融合辦有關負責人說,“十四五”期間,湖北省將做大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航天產業位列其中。
該負責人介紹,近日,湖北省印發《湖北省制造業產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2021-2023年)》,把航空航天產業鏈作為全省16個重點產業鏈之一,加強組織領導和服務保障,《湖北省航空航天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也即將發布。
“進一步支持提升航天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在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等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行業骨干企業,努力打造百億級龍頭企業。”該負責人說,預計到2025年,全省航天產業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鏈條基本完備、擁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的良好生態,產業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前列,行業產值規模達到千億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