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洋中陸地微塑料含量濃度為中等偏低水平
已有人閱讀此文 - -“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近海、河口水體中海洋微塑料含量濃度為中等偏低水平。”7月8日,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海洋微塑料研討會上,華東師范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這與2015年美國得出的研究結果“中國塑料入海量全球最多”差異較大。
與美國研究結果大相徑庭
?2016年,國家海洋部門在我國沿海水域監測海洋微塑料的分布狀況。監測結果表明,中國東部近海表層水中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米0.29個。這一次,李道季團隊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打個比方,每立方米0.29個,就相當于在一個40平方米、4米高的房子里,只有40多個微塑料顆粒。”李道季告訴記者。
?根據2016年國家海洋部門的監測結果,長江口附近微塑料最高密度為每立方米2.35個。海灘上的微塑料密度介于每平方米100個~1200個之間。
?李道季團隊分析了從海灘收集的海洋塑料顆粒,“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這些塑料顆粒中的多氯聯苯濃度不高,低于世界中等水平。”多氯聯苯是一種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的人工合成有機物。
?李道季團隊還研究了塑料垃圾入海量。研究采用物質流分析法,建立了中國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年輸出量的估算模型。根據該團隊建立的模型計算結果,每年中國向海洋輸入的塑料垃圾量約為幾十萬噸。
?“通過將模型計算出的塑料垃圾量與真值比較,模型結果與統計值相差小于8%,模型能夠較準確預測中國每年產生的塑料垃圾量。”李道季說。
?2015年,美國佐治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估算了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生活在距離海岸50公里內的人口排放的塑料垃圾,前五大排放國都在亞洲,其中,中國最多,2010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為132萬噸~353萬噸。
?但李道季和國際上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個數字并不準確。李道季說,美國的研究模型假設很多并不適用于中國。比如,這一模型假設是基于固體廢棄物、人口和經濟狀況,通過研究區域無管控塑料垃圾量,推測直接排入海洋的量,其中使用了美國河流中微塑料與大塊塑料垃圾的比例,等等,但這些并不適于中國。
?李道季的團隊近期將發布最新研究成果,這將為中國入海塑料垃圾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礎數據。
中國微塑料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2013年,中國開始對海洋微塑料進行科學研究。“當時國際上剛剛興起研究熱潮。”李道季說。
?近年來,一場從近海到大洋再到極地的微塑料監測在中國陸續展開。2015年~2017年,科學技術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已經支持了20多個與海洋微塑料相關的研究項目。目前,中國已有30多個研究單位正在開展水體、生物體、沉積物、大氣、食品等微塑料污染研究。
?李道季所在的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始海洋微塑料研究的學術機構之一,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海洋微塑料研究論文。2015年底,華東師范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成立。
?2016年,國家海洋局啟動了涵蓋水體、海底、海灘和生物體微塑料監測工作。2017年,監測調查工作拓展至南北極和深海大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
?2017年初,李道季領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2018年,“向陽紅01”船率先針對中國近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及南極區域開展大尺度范圍的微塑料調查。
?中國關于微塑料的研究快速推進。李道季說:“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已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科學家率先發布了長江口及鄰近東海和沿岸河口微塑料的空間分布,之后有學者陸續發布在華南幾個海灣、海灘,以及長江流域的微塑料濃度。“迄今為止,中國的海洋微塑料相關研究已經涵蓋了可能的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包括各種生境的微塑料豐度、分析方法、生物累積、毒性效應、微生物降解,以及微塑料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等。”李道季說。
呼喚全球合作全民參與
?一面是如火如荼,一面是憂心忡忡。
?“令我們驚訝的是,目前全球對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來源、運輸路徑、歸趨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的認識還嚴重不足,研究方法至今沒有統一和標準化,并且應對這種新的海洋環境威脅的研究努力和措施在全球不同區域存在較大差異。”李道季說。
?目前,國際上對海洋微塑料問題關注最多的是歐美、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和地區,但總體來說,研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李道季對此不無憂慮,“而且,由于媒體尤其一些新媒體對相關信息的傳播不嚴謹,已經造成了某些誤導,甚至可能產生恐慌。”
?李道季舉例說,東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平均含有大約0.17個微塑料顆粒。從數字表面上看來,衣物在空中抖落的細纖維、瓶裝礦泉水中含有的微塑料微粒都比海水中多得多。當然衣物纖維和其他微塑料性質還是不一樣的,對環境影響的意義不同。而且,雖然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通過水產品等進入人類體內,但其健康風險還未見證實。
?李道季呼吁:“要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具體包括:建立全球統一的海洋微塑料研究監測、分析和鑒定方法,研究確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岸系統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深入開展從河流到河口、深海、極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調查、輸運及生命周期的研究;注重不同環境濃度水平的海洋微塑料毒理學效應研究,評估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風險與影響。“當前,尤其亟待推動國際社會協調一致的計劃和行動,研究制定各類政策、法規和技術等,堵截和消減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進入海洋的途徑。”李道季說。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美麗鄉村建設,“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等生態文明建設,相信未來中國入海塑料垃圾的數量將大幅度減少。“更為重要的是,要研究建立完善的海洋環境教育體系,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激發公眾的海洋環保意識。”李道季說。
?抵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無疑將是一場全球、全民戰爭。
來源:中國塑料技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