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國家,制造業指數卻不及美國,為什么?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的工業增加值達到了31.31萬億元,為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對全球制造業的貢獻率接近30%。然而,我國的制造業產值這么高,為什么衡量制造業繁榮度的指標反而不及美國呢?
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創新低
本周一,我國7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公布,根據數據顯示,7月份的制造業PMI環比出現下降,為50.3,創下2020年6月以來新低。
制造業PMI是一個反映制造業榮枯度的指標,該指標以50為分界線。高于50,說明制造業處在擴張中,低于50則意味著制造業處在收縮中。因此,該指數的值正常來說是越大越好。可見我國7月的制造業PMI,才剛好處在及格線上。
而在同一天公布的美國制造業PMI卻達到了63.4,連續6個月上升,并創下該數據公布以來的歷史新高。相比較之下,美國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明顯高于我國,為什么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大國,制造業指數反而不及美國呢?
為什么美國的制造業指數比我國高?
2020年,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概為26.2%左右,而我國2020年的GDP為101.6萬億元,這意味著我國的制造業增加值為26.6萬億元,相當于3.86萬億美元左右。而美國2020年的制造業增加值僅占GDP的10.9%左右,按照美國20.93萬億美元的GDP計算,大概就是2.28萬億美元,比我國少了1萬多億美元。
盡管今年美國制造業的元氣恢復了不少,但存在這么大的差距,基本不可能在短期內反超我國。既然如此,美國的制造業指數為什么又比我國高呢?
其實,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這個指標,雖然可以反映出一國制造業的榮枯情況,但并不能用來對比兩國制造業的強弱。因為制造業PMI反映的是一國當前制造業的繁榮度與之前的對比情況,只要是繁榮度比之前高,就能達到50以上。
就好比GDP增長率一樣,只要當年或當季度的GDP比上一年或上季度的高,GDP增長率就會是正的。然而,兩國GDP增長率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出兩國GDP的高低。比如我國的GDP增長率一直都比美國高,但我國的GDP仍然是低于美國。
所以,制造業PMI同樣也不能反映出兩國制造業產值的大小,只能說明美國的制造業擴張速度比我國快。這是不是意味著,未來美國的制造業產值能反超我國呢?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美國制造業的擴張速度長期高于我國,未來的制造業產值是有可能反超我國的,但實際上卻很難。
美國制造業早已出現空心化,雖然最近幾年美國對制造業又稍微重視了一些,試圖想讓制造業回流美國,但效果卻不怎么樣,因為無論從成本還是從產業配套上,美國早已經沒有了發展制造業的優勢。如果美國想要強行推動制造業回到美國,那屬于違背經濟規律的事,顯然很難獲得成功。
而美國過去幾個月的制造業擴張速度之所以比我國更快,主要是因為之前美國的制造業受疫情破壞更嚴重,也就相當于起點較低。就如GDP增長率一樣,美國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長率就比我國高不少,而這是建立在去年二季度美國GDP出現大幅衰退的基礎上。
當然,我國的制造業產值雖然能保持對美國的優勢,但我國的制造業同樣也有弱點,那就是高端制造業的競爭力還不足。比如在高端芯片的制造上,還處處被美國卡脖子。唯有克服這一弱點,我國才能成為制造業強國,而不僅僅只是制造業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