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開報道顯示,謝玉輝于2015年創立的搜料網,是以進口工程塑料和塑料物性大數據為切入口,用“百度+京東”的模式,專注于工程塑料的智能電商平臺。該平臺2017年1月上線,6月開始線上交易。據其官網顯示,截止到發文之日,線上交易金額約7億元,注冊工廠5萬多家。這與同期創立、公開報道累計融資數億元人民幣的找塑料、快塑網等塑料互聯網公司公布的年度幾百億元的交易額有著天淵之別。
但面對這一點,謝玉輝顯得很淡定。“目前中國其余幾乎所有的塑料互聯網公司都是以PP、PE、PVC等通用塑料為底層邏輯設計的,在4000億人民幣市場的中國工程塑料電商領域,搜料網在整體上鮮有競品,或者說領先于絕大部分競品。”謝玉輝用充滿自信的口吻說。
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在2015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表達了對經濟社會創新的建議和看法。
同期,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指導方針。4個月后,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國從此開啟了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的新時代。
2015年是中國塑料互聯網的元年。但鋼材互聯網才是國內最早進行大規模“互聯網+”的生產資料領域。2012年創立的找鋼網,在接下來的3年多時間里面,累計融資金額高達十幾億人民幣。
得益于彼時鋼材產業的“互聯網+”風華正茂,很多塑料產業人及互聯網人都在2015年前后陸陸續續創辦了數十家塑料互聯網公司。比較典型的是,在慧聰網工作了8年、自己創業6年的智建鵬在2014年5月創立了化塑匯;在三菱、中化等塑料傳統貿易商工作10年、兩次自己創立塑料貿易公司累計10年的劉育弘在2014年11月創立了快塑網。特別是在廣州網易、廣州鋼鐵交易中心分別工作了4年多的牟斌在2014年7月創立的找塑料網,其天使投資方經緯中國也是找鋼網的2013年Pre A輪的投資方。

2015年之后,陸續創立的塑料互聯網公司還有:金發科技(股票代碼600143)旗下的易塑家、富士康旗下的買塑網、歐浦智網(股票代碼002711)旗下的歐浦塑料、廣州市塑料工業集團旗下的新塑料、東莞市塑膠原料商會旗下的塑商寶、佛山市順德區樂從塑料協會旗下的中塑之都,央企北京中化塑料集團旗下的壹化網,遠大控股(股票代碼:000626)旗下的奧凱大宗(成立于2016年10月,創始人&CEO白睿上一個角色是鋼銀電商CEO,奧凱2017年3月獲得195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遠大控股、白睿),上海鴻網投資旗下的鴻網大宗(遠大出事后原奧凱大宗創始人白睿聯合上海鴻網投資創辦了鴻網大宗),等等。
在這個時期的塑料互聯網,基本上普遍模式都是撮合交易。無論是塑料互聯網的CEO們還是投塑料互聯網的VC們,大都覺得通過收集下游用戶需求信息可能日后可以集采,收集上游供應商信息可能日后可以整購,亦或是覺得通過撮合獲得上下游交易數據可能還會有供應鏈金融等其他價值。
在2015-2016這兩年,各路資本結合各大塑料互聯網公司大都用C端市場運營的邏輯對塑料這個傳統的產業進行了代價慘重的互聯網意識教育。從明碼標價購買傳統大代理商的采銷訂單及交易發票的照片上傳到自身的系統展示給投資人或PR,到通過以“賬外方式”進行單價補貼、運費補貼把傳統大代理商的采銷訂單搬到自身的系統,這些塑料互聯網公司的基層業務員的“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因為每個業務員每個月都要扛著幾千萬的虛假撮合“交易額”。在人才挖角方面,這些塑料互聯網以雙倍或者三倍的薪水,直接從傳統代理商/廠家里面挖銷售,瘋狂抬高了整個塑料行業的銷售成本。
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大的代理商/廠家在業內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定:一律不賣貨給這些塑料互聯網公司,或者報個明顯高于市場平均價的價格給這些塑料互聯網公司。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時期的塑料互聯網公司和VC,為塑料行業信息化啟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17年下半年起,資本驅動、經歷數年井噴式發展的互聯網創業項目遭遇所謂“資本寒冬”。而2018年,許多人用"至暗時刻"來形容未來幾年的經濟和行業環境,在一級股權市場熱傳的市場拐點論成為基本共識,行業內大大小小的機構確實也遭遇一系列困難。另一方面,中國的GDP增速已經創十年來新低,2018年全年GDP增速僅為6.6%,中國經濟依然處在“大調整”關鍵時期,并未走入所謂的“新周期”,且調整過程可能還將延續3-5年。

可以明顯看到,在塑料B2B甚至整個產業互聯網圈,VC的投資都變得更謹慎。在前幾年進行瘋狂擴張、虛假補貼、不得要領、沒有一定產業積累的塑料互聯網公司,基本上在這一波都雄風不再。
2019年,蘇州知料網暫停運營。(www.zlwon.com)
2017-2019年,在全國設立了10家分公司、員工人數近400人的找塑料網逐漸關閉或者收縮廣州本部之外的上海、寧波、余姚、北京等分公司或者辦事處,因成本控制需要優化薪酬模式降低業務員底薪導致廣州本部的PVC、PP、PE等部分或者全部產品線團隊出走解散。特別說明的是,現在慧聰買化塑廣州的塑料交易團隊成員,大部分都是找塑料網的前員工。
2018年9月底,寧波塑商匯因被各種各樣的債權人找上門,被迫國慶節后連夜搬家,原經營地門口被貼了各種各樣的催款單要債憑證。塑商匯也更名為塑商創享客,公司主體也全部變更。
2018年3月,卓爾集團(02098.HK)以2950萬美元收購上海化塑匯52.48%股份,險峰長青、北極光創投、SIG海納亞洲執行優先股股東權利套現離場;
2018年初,深圳塑商寶暫停運營(www.isu6.com),轉向基于塑料的P2P紅金寶(www.u-hjb.com)。央企中化塑料旗下的壹化網停止將下訂單搬到線上的單位噸數補貼,網站幾乎處于停運狀態,運營主體也從中化塑料有限公司轉移到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11月,歐浦智網(證券代碼:002711)宣布以人民幣1100萬元的價格轉讓所持廣東歐浦智網塑料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歐浦塑料”)的55%股權,并于近日完成工商變更登記,變更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歐浦塑料股權。
2017年9月,遠大控股(000626.SH)的全資子公司遠大物產集團有限公司正在配合有關部門調查,遠大物產集團有限公司控股70%的子公司遠大石化有限公司已將5.6億元扣押款劃至有關部門指定賬戶。遠大是奧凱大宗的投資方,也是第一家年收入過750億的民營企業、寧波民企年收入冠軍,位列2016年度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41位,是中國民營塑料化工貿易歷史上的傳奇。
2017年,由富士康和中科招商投資的塑料互聯網平臺深圳買塑網業務團隊陸續離職解散。
2017年,杭州聚貿化工旗下的賣塑郎(www.cnmsl.cn)暫停運營,開始從塑料化工向有色、鋼鐵、能源、礦產、農產品等原材料,工業品、機械、消費品、食品等全品類平臺擴張(www.jumorehg.com),塑料團隊出現部分離職潮。
2016年8月,廣州市塑料工業集團旗下的新塑料暫停運營。
對外報道不詳的還有:寧波全塑網(www.trueplastic.cn)暫停運營、上海尋塑在線暫停運營(www.xunsuzaixian.com)。
因為久久沒有找到盈利方式,融資環境又不像之前那么樂觀,到2018年,絕大部分還存活的塑料互聯網公司都已經拋棄了純粹撮合的打法,都在謀求各自的轉型,從追求PR層面的每月所謂“交易額”到追求最切實際的業務員“人頭毛利”,其中絕大部分都被迫選擇了自營。
可以看到,從2015年到2019年,整個行業經歷了風口-一路高歌-洗牌修正-務實,塑料B2B電商平臺基本已經完成了第一輪的洗牌。當初的三四十家到現在還很活躍的,屈指可數。
在塑料互聯網方面的探索積極程度,中國遠遠領先歐美日韓,盡管塑料領域絕大部分的材料的技術核心、產能和定價權都掌握在他們手里面:
全球最大的化學品分銷商之一尤尼威爾(Univar)旗下的Chempoint數字化銷售輔助網站成立于1999年。2017年,該平臺與陶氏化學聯合創立了銷售精細化學品和特殊化學品的電子商務網站LaminatingAdhesiveProducts.com。
在Chempoint工作了15年的Ali Amin-Javaheri在2017年作為聯合創始人及CEO創立了在線銷售塑料及彈性體等產品的電商平臺Knowde(獲得Bee Partners等 VC及天使投資人Rick Borenstein的投資)。Knowde號稱自己為“世界上第一個化學品及原材料的網絡營銷平臺”。
2018年8月,銷售PMMA、PEEK、PA12等工程塑料的德國贏創(Evonik)公司旗下推出OneTwoChem電商平臺。
2019年1月,銷售PBT、尼龍等工程塑料的德國朗盛(LANXESS)公司旗下推出CheMondis電商平臺。
全球主要的化工巨頭基本上都以在阿里巴巴開設旗艦店,交給第三方(一般是原阿里巴巴化工行業掌門人沈春加盟的昤元素,www.0elem.com)代運營的方式在中國進行本地化:
2017年11月,全球特種化工領先企業——德國贏創正式入駐阿里巴巴1688工業品品牌站,這是贏創首次有針對性地在中國電子網絡平臺銷售產品,也是1688迎來的首個化工巨頭。昤元素提供電商運營服務。
2018年1月,比利時化工巨頭索爾維,開通了1688旗艦店,這也是索爾維在全球電商網絡銷售平臺上的首家品牌線上商城。昤元素提供電商運營服務。
2018年3月,科萊恩1688旗艦店在阿里巴巴B2B市場平臺1688強勢登陸,昤元素提供電商運營服務。
2018年4月,巴斯夫在中國重要的B2B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阿里巴巴1688.com上推出的旗艦店上線。昤元素提供電商運營服務。開通1688旗艦店的一年后,巴斯夫正式成立了一只獨立的團隊,用于運營電商業務。2019年10月,巴斯夫與1688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展“消費者反尋制造商”(C2M)業務模式,制造商通過在1688工業品牌平臺上采購巴斯夫先進材料以生產出滿足終端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2018年4月,領先的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公司科思創在1688平臺開通品牌旗艦店,開始線上銷售高科技聚合物材料;昤元素提供電商運營服務。
2018年5月,全球領先的特種化學品生產企業阿科瑪,也正式推出其在阿里巴巴1688.com的官方旗艦店。昤元素提供電商運營服務。
2018年12月,陶氏化學公司(簡稱:陶氏)今日宣布其在1688.com(簡稱1688)的官方旗艦店上線,為中國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線上銷售服務。昤元素提供電商運營服務。
由此可見,作為國內最大自營電商平臺,以“多快好省”著稱的京東,在塑料化工領域的推進已遠遠落后于阿里巴巴,迄今為止,京東都沒有介入橡塑市場。然而各大公司的1688旗艦店開業到現在,根據各大塑料化工公司數字化業務經理的反饋,很多公司這一兩年在1688上實際產生的銷售額還抵不上一年付給昤元素的代運營費用。核心的邏輯在于,一是阿里巴巴之前所開店鋪銷售的塑料化工品,很多都不是這些廠家授權的傳統線下代理商,假貨的情況經常存在;二是,阿里巴巴盡管名氣大流量大,但流量分配是一個問題,精準度更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三是,這些旗艦店一般都交給第三方公司代運營。
塑料行業是一個非常封閉的行業。盡管世界上第一種合成塑料——酚醛塑料早在1907年就被英國的貝克利特發明了,我國在1953年才由中國塑料之父徐僖創建的重慶棓酸塑料廠結束了塑料生產完全靠進口的歷史。即便到今天,目前中國塑料市場上主要流通的塑料種類,中國基本都不是發明者,產能、定價權、技術也都被歐美日韓塑料化學公司把握。盡管在PET,PP,PVC,PE等通用塑料品類中國在產能上占據優勢,但即便是這些品類,涉及復雜尖端一點的應用,還是需要依靠進口品牌。
最早追溯到1959年的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是中國最大的化工專業文獻資源中心,也是中國塑料資訊最早的平臺。在1993年,中國化工信息網(前身為全國化工信息綜合服務系統)就利用計算機技術為國家部委、大型企事業單位提供大型機點對點信息檢索服務。1997年,中國化工信息網在幾十年的資源與技術積累的起點上正式在互聯網上提供服務,開拓了網絡化工的先河,是全國第一個介入行業網站服務的國有機構。
在國家提倡“互聯網+”戰略之前,中國的塑料互聯網基本以如下幾種形式存在:
第一,以中國化工網為代表的大化工(塑料也包含在化工里面)垂直行業綜合信息平臺。

1997年10月,畢業于沈陽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孫德良從國內早期網絡公司“訊業”辭職,開始創業,并于1997年11月,開通國內第一個專業化的垂直化工網站 China Chemical Network英文版(www.chinachemnet.com ) ,此即為“中國化工網”最早的版本。1998年5月,推出中國化工網中文版(www.chemnet.com.cn ) 。2006年12月15日,“中國化工網”所屬的母公司——網盛科技(002095),作為中國A股市場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絡股在深圳中小企業板成功上市。這一點類似國外很權威的IHS(英國/美國,已經有超過100年歷史)。
第二,以隆眾石化資訊為代表的垂直行業精細信息平臺。此類平臺在價格行情、產能、開工情況等都有深入的更新,在實際交易中更有信息價值。
1988年中石化商情網(隆眾石化資訊網前身)在北京昌平成立;標志著中國石化企業從完全的計劃經濟開始走向市場經濟。2001年6月中石化商情網網站轉為民營運作。2002年10月中石化商情網更名為隆眾石化商務網。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氣、煉化、化工、塑料、橡膠、化肥、化纖、聚氨酯、煤化工、氯堿和工業氣體等行業,目前報道品種超過800個。這一點類似國外很權威的ICIS(美國)。
第三,以慧聰網為代表的綜合信息平臺旗下的塑料頻道。慧聰網成立于1992年,2003年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是國內第一家B2B行業上市公司。

慧聰塑料行業創辦于2001年2月,其在線上為行業專業人士提供每日最新、最全、最準確的行業信息、行業新聞、最新技術等資訊文章,為行業產品的生產企業 、經銷商、工程商、及行業終端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溝通交流的平臺。在線下,《慧聰商情廣告——塑料工業市場》集企業名錄,產品信息、技術交流、工程商、市場狀況研究分析等信息為一體,以獨立權威的姿態和敏銳的視角,在企業與終端用戶之間架設直接、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在行業內有較大的行業品牌影響力,為行業采購提供了一本詳實完善的市場采購指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雖然1999年才創立,但現在其塑料頻道的影響力已遠超慧聰。這一點類似國外很權威的亞馬遜(美國)。
第四,以中塑在線(股票代碼:833736)為代表的真正意義上的垂直塑料互聯網資訊平臺。
浙江中塑在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由原余姚市塑料城信息中心沿革而成,是塑料行業起步早、平臺規模大、客戶群廣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中塑在線創建了以塑料產業數據采集、處理、整合、分析為基礎,以產業關聯為核心,合乎塑料行業特點的體系架構;內容涵蓋塑料原料、配料(助劑)、機械、模具、制品、科技、人才、會展整個產業鏈;優化配置了塑料產業供應鏈和價值鏈,面向涉塑企業提供多途徑、多層次的信息咨詢、信息共享、信息發布、行業搜索等服務。旗下的“中塑在線”網站www.21cp.com是在原有的“塑料信息網”基礎上升級而成。現擁有超過50萬家涉塑企業注冊量和超過450萬次的月均訪問量,其發布的塑料城每日價格行情已成為塑料原料價格行情的“晴雨表”。自1999年以來,連續19年成功承辦了“塑料博覽會”,其現已成為國家商務部引導支持展會、UFI認證展會,是國內塑料行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展會。這一點類似國外很權威的Plastic news(美國)。
第五,還有一類是在搜料網之前中國幾乎沒有(或者比較零散)的塑料行業高度專業的綜合數據庫類。
例如美國的matweb,ides;日本的Plabase;德國的campusplastics、materialdatacenter。
上述五類里面,中國幾乎只有慧聰網在2015年3月乘“互聯網+”的東風孵化了“買化塑”這種新時代下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所以塑料互聯網的第一個底層邏輯是,塑料互聯網不是誰都想做、敢做、能做的。
塑料互聯網的第二個底層邏輯是,塑料互聯網是可以做的。如果說鋼鐵是現代工業和科技生活的骨骼,那么用肌肉來形容塑料在現代工業和科技生活中的作用一點都不為過。塑料在農牧漁業、包裝、交通運輸、電氣工業、化學工業、儀表工業、建筑工業、航空工業、國防工業、家具、日用品、玩具、醫療等等行業的應用無所不在。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的塑料原料直接消費市場金額高達1.4萬億,而且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工程塑料和改性塑料是增長最快的領域,目前合計市場容量大約4000億元。正是因為市場容量龐大,行業信息化非常落后,所以從2014年找鋼網初步取得成功后,大量的VC和創業者紛紛涌入。
塑料互聯網的第三個底層邏輯是,塑料互聯網只是一個為行業降本增效的工具,“互聯網+”幾乎不會為塑料行業創造增量。幾乎不會因為有了“互聯網+”,中國的塑料原料直接消費市場金額就從1.4萬億上升到2萬億。
中國塑料產業已經封閉了60多年,幾十年的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養成的習慣、形成的流程環節、綁定的產業鏈利益鏈條,不是隨便燒十幾億就能改變的。核心的邏輯在于,站在行業的整體層面,能否真正為這個行業里面的一方或者多方實現降本增效,同時所采取的方法整體收益還要大于成本,并且還要保障這種方法的持續有效性和凈收益的可持續性。所以塑料互聯網的第四個底層邏輯是,靠忽悠是不行的,塑料產業鏈條里面的人個個都精明、理性得不得了,不像消費互聯網的從業者,感性沖動就會買。塑料互聯網公司做的一切,都必須對產業的至少某一關聯方有用,這樣產業的從業者才可能會使用對應的服務。
第五個底層邏輯是,一開始就以赤裸裸的顛覆和消滅的概念來做塑料互聯網肯定是死路一條的。就目前中國的塑料產業水平而言,無論市場競爭激烈到什么程度,塑料原材料的廠家都是一般公司不可想象的巨頭:中石化、巴斯夫、杜邦、樂天、奇美、利華益、云天化,這些企業少則一年幾十億營收,多則幾千億營收。尤其是外資企業,既掌握技術又掌握資源,還手握重金,對渠道及客戶有很大主導權。一旦補貼停下來,平臺原來設想希望用戶養成的“粘性和慣性”,基本都會慢慢消失。塑料互聯網要順應塑料產業的游戲規則,要先在不大面積損傷既有的產業參與方的利益的前提下在研發、設計、生產、采購、檢測、倉儲物流等等環節用自己能承受的成本為這個行業降本增效。中國塑料產業各個參與方對人依賴程度是不可想象地嚴重,這直接導致了,在產業鏈各個環節去中間化、智能化在落地實施上的巨大困難。最客觀基礎的一點是,中國市場上大部分流通的商業化塑料型號,其原廠給出來的資料文字很多都是英文。而在中國,很多塑料用戶連普通英文看起來都費勁,更不用說塑料化工專業方面的英文。
第六個底層邏輯是,不要狹隘地認為塑料就只有一種,要針對不同的產品采取不同的模式。塑料說簡單也簡單:預計在全球大概8萬億的塑料市場需求里面,像之前說的中石化、巴斯夫、杜邦、樂天、奇美、利華益、云天化等等約1000家的頭部廠家至少要占到6萬億;從品類而言,目前全球已經發明被大面積商業應用的塑料品類僅僅100余個。塑料說復雜也復雜:搜料網搜錄了全球90%以上商用的大概15萬個SKU,單一SKU涵蓋的數據維度接近10維。從分類的角度,塑料可以被簡單分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種塑料。目前幾乎所有的塑料互聯網公司都在采用通用塑料的邏輯來做“互聯網+”。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行業規則、產品屬性幾乎是完全不一樣的。打法自然就應該不一樣。
盡管今天的中國塑料市場已經被2015-2016兩年的資本教育了,但只是到了讓產業關聯方有“信息相對透明,普遍對互聯網不太抵觸,認可未來肯定是這個趨勢”的程度。絕大部分的產業鏈上的參與者依舊還是原來怎么干現在還怎么干。但微信、APP、短視頻及即將到來的5G時代,將會為塑料互聯網在大環境上營造一個非常好的客觀條件。尤其是,在徹底從供應鏈、產品、交付等方面解決了平臺信用的前提下,支付的閉環將變得非常可期。所以第七個底層邏輯是,塑料互聯網是一場已經進入中期的持久戰,我們判定,留給創業者一局定江山的時間還有5年。
第八個底層邏輯是,塑料互聯網公司的人很少是能夠直接從傳統塑料廠家、塑料代理商/貿易商里面挖的。絕大部分在行業內工作超過5年的塑料產業人,傳統的理念根深蒂固,改變它的成本遠比新培養教育一個人的成本高。更危險的是,這類人如果不能歸附塑料互聯網公司,又回過頭投身到傳統產業,其對行業的破壞力反而更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客戶被越做越爛,灰色利益鏈條越來越長/多,直接拉低行業整體的利潤。
第九個底層邏輯是,專業資本對塑料B2B存在誤區。現在市場上投B2B的VC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不了解塑料互聯網的,他們一般會想,之前融了巨資的塑料互聯網平臺,目前基本上都沒有很好的結局,是不是這個賽道不行,反正現在又不是資本風口期,還是謹慎一點好;另外一類是,對塑料互聯網有過膚淺了解或投了塑料B2B但是被虛假數據坑過、現在沒法解套的,他們一般會想,這個行業沒得做了。無論是哪類VC,在2017-2019年的資本環境下,基本上都不太會繼續出手投塑料B2B這個賽道。
現在的塑料下游用戶(分布在制造業各行各業的工廠),最關心的還是貨的問題、交易的問題。貨物交易的粘性是最大的:萬般噓寒問暖,都不如直接賣一包樣品給它。所以第十個底層邏輯是,塑料互聯網平臺不僅要做傳統賣家做的事(賣貨),而且要做得比傳統廠家、代理商、貿易商更好:獲客成本更低、管理成本更低、反應速度更快、交易體量更大、專業性更強、掙錢的維度更多。
緣起2015,群雄混戰,硝煙彌漫。經過了2016-2018三年的造假刷撮合交易額、燒錢刷存在感、補貼引導交易線上化、被迫選擇下場自營,現在還在積極運作的塑料電商及看產業互聯網的VC都已經趨于務實、理性(部分VC甚至是基于凈利潤的價值投資)。
易水寒,然三千越甲可吞吳。在達到塑料產業被真正互聯網化的彼岸之前,每一個塑料互聯網創始人都應該有除了老婆孩子、道德底線不能賣其余皆可賣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