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從年前打到年后的戰“疫”,讓中國乃至世界各行各業受到影響,那么,這場疫情對運費對化工行業又影響幾何呢?我們先來看看物流!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調查數據顯示,85%的企業反映疫情對企業經營造成較大影響,其中反映影響較大的占50%,部分企業經營暫時停頓。還有7%的企業反映影響嚴重,可能出現破產倒閉風險。被調查企業中,2月10日后開工的占58%,但是據調研企業反映,企業復工復產形勢嚴峻,多地存在延期復工問題。星級車隊復工情況好于行業平均水平,有32.3%的車隊春節至今未停工停產。

圖1 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分布圖↑
大數據顯示,行業車輛開工率大幅低于往年。據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數據分析顯示,全國貨運車輛節后開工形勢不佳,2月8日以來全國12噸以上重型貨運車輛開工率僅為往年同期的四分之一。2月10日以后,隨著企業加快復工復產,行業開工率小幅回升,接近往年的三成左右。
從細分市場看,快遞包裹運輸恢復較為穩定。整車運輸大量為合同運輸、快遞外協以及大宗商品運輸,大數據顯示,受其他行業復工復產進度影響,整車運輸車輛恢復率為往年的四分之一。零擔運輸整體恢復率不到往年的5%,除部分規模型零擔快運企業外,大部分零擔貨運市場和中小零擔專線企業受各種因素影響還沒有開門營業。由于零擔貨運市場沒有開門,為大量中小制造商貿企業提供業務配套和小批量運輸的零擔業務無法開展,部分企業為保障生產不得不采取價格更高的包車運輸,大大提高了社會物流成本。
總體來看,公路貨運行業復工復運水平較低,特別是吸納就業較多的零擔運輸和零擔貨運市場基本停滯,導致整個生產制造供應鏈處于“斷鏈”狀態,已經出現企業由于原材料運輸供應不上復工后停產現象,嚴重影響經濟穩定有序運行。
受行業復工復運不利影響,市場運價有上調趨勢。被調查企業中,有近7成以上的企業認為市場運價將上漲10%以上,其中,有近4成的企業認為會上漲20%以上,有1成以上的認為會上漲30%以上。
隨著疫情初步得到控制,近期各行業都將迎來全面復工,此時也有必要審視一下疫情到底對今年化工行業景氣有多大影響。所有周期分析本質上都是供需分析,由于大化工必須連續化生產的特點,在疫情期間也不會停工,除湖北和部分精細化工企業外,整體行業供給受影響并不大。而需求端則普遍面臨更下游的延遲復工,受負面影響很大,節后很可能會因為庫存壓力出現大面積的降價促銷,一季度化工業績肯定是很差的,這應該也是市場的共識。對后續需求雖然市場普遍認為更多的只是后置而已,長期影響并不大,但僅就今年而言有些需求確實是被消滅掉了,后續也很難再彌補,如成品油;有些如建筑、紡織等看似有需求后置邏輯,但相比疫情前應該還是會有下滑。就我們判斷,煉化行業應該是確定性受損,其他大化工行業的周期性機會可能也要等到下半年超額庫存被消化之后,部分疫情期間停產的精細化工行業可能會受益于供給實質性減少疊加需求后置帶來的供需錯配和由此引發的價格上漲,整體而言疫情對化工企業全年業績的綜合影響應該還是弊大于利。對于不同行業受到的具體影響,我們判斷如下:
本輪疫情爆發前市場普遍對今年經濟增速的預期為6.2%左右。疫情爆發后,如果要實現今年達成全面小康的政策目標,經濟增速最低也要5.7%。再考慮到第一季度增速肯定很差,這就意味著后續每個季度的增速要極高才行。這除了依靠經濟自發修復之外,恐怕還必須輔之以超常規的刺激政策,這也成為近期市場博弈政策放松的基礎邏輯。但是即使達到上述GDP增速目標,相比疫情前的一致預期還是有顯著下滑。而且市場期待的政策放松空間到底有多大本身就值得探討,且為了達成短期目標對經濟過度刺激長期負面影響也很大,甚至會拉低周期股的遠期估值,這點在當年4萬億上已有先例。另外本輪疫情是否真如市場普遍預期的只是短期影響,就如曾經非典那樣在幾個月內就被全面消滅,至少從其潛伏時間和海外擴散情況看也很難判斷,不排除在持續時間上會超預期。對未知的自然相比過度樂觀,還是保持一些敬畏之心比較好。
就政策放松而言,去年因減稅降費財政赤字已在加劇,今年赤字率到底還有多大提升空間本就是個問題。而貨幣寬松也受到近期物價快速上漲的制約,且資管新規后流動性傳導機制也與以前不同,除非銀行大幅放松信貸審批標準增加表內融資,否則流動性放松也很難快速傳導至實體經濟。另外長期看貨幣是否中性在學界也有爭議,至少過去十余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數輪量化寬松也未見對企業投資有多大的促進,更多的還都是流向了投機市場。
后續地產放松雖也是可能的政策選項,但畢竟買房對正常家庭來說都是一筆極大的開支,往往還要大幅加杠桿,疫情會影響很多從業者今年的收入(尤其是第三產業),以及對后續收入的增長預期,一般放松手段恐怕很難完全對沖疫情造成銷售下滑,而徹底放開限購限貸又有違房住不炒的基本國策,也是一個比較兩難的政策選擇題。
雖然長期看疫情最終必然會得到控制,我國經濟也有相當的韌性,但如果不能及時復工的話,今年經濟壓力還是很大的。總需求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有受益于疫情的行業就必然有更多受損的行業,化工應該就屬于后者,因此今年除了部分行業外,大體靠業績推動股價上漲還是非常困難的。
加 搜 料 客 服 微 信,領 取 全 站 免 費 會 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