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近年來PC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度
已有人閱讀此文 - -作為高附加值和高技術門檻的高端石化產品,聚碳酸酯(PC)產能集中度較高,科思創、SABIC和帝人等三家最大的聚碳酸酯生產企業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一半以上。其中前兩大巨頭占比超過50%,呈現寡頭競爭格局。
中國作為最早開始PC研制和工業化生產的國家之一,由于裝置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后、產品質量差等原因導致PC產業前期發展緩慢。
我國是近年來PC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且進口依存度一直很高。 2016 年 中國PC表觀消費量近170萬噸,國內產能為87.5萬噸/年,產量約60萬噸,進口量131.9萬噸,進口依存度達65%。而且國內PC裝置多為外企投資或中外合資, 這部分產能占到80%左右。
由于跨國公司在產品應用研究和市場開發方面具備較大優勢,預計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占領大部分全球市場及我國市場。但是,隨著我國本土企業(如大風、魯西、萬華等)逐步在PC領域站穩腳跟,國產PC將逐步替代部分進口產品,國內市場供應格局將逐步發生變化。從2000-2016年國內PC供需情況見可以看出,國內需求量逐年增加,且產能和產量增速高于需求增速,PC 進口量有所減少,自給率不斷提升。
華東地區仍是主要生產基地
根據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聚碳酸酯分會8月初發布的《2018中國聚碳酸酯行業發展藍皮書》,過去5年,我國PC產能高速增長,從2013年的48萬噸/年增長至現在的94.5萬噸/年,顯著緩解了嚴重依靠進口的局面。隨著新裝置投建,預計到2022年國內PC產能將超過300萬噸/年,年均增速可能達30%,產量也有望達到230萬噸。此外,僅以在建裝置統計,至2020年國內PC生產企業將達到14家,2022年將超過16家,產能分布將進一步分散。
從產能布局來看, 我國 PC 生產高度集中, 華東地區占總產能的 93%以上。 除了中石化三菱化學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一套6萬噸的裝置外, 其他裝置分布在上海、浙江、山東,尤其是上海的產能超半壁江山(占國內總產能的 57%)。 作為國內第一大生產商, 上海科思創產能自 2008 年開始,持續遙遙領先。未來數年內,上海依舊是我國最主要的PC生產基地,貨源輻射華東、華北及華南市場。
目前,山東已建成魯西化工6.5萬噸/年的PC產能,在建及規劃中的產能包括:煙臺萬華總計20萬噸、魯西化工二期13萬噸、利華益維遠10萬噸、青島恒源規劃10萬噸,其中煙臺萬華一期7萬噸項目年初投產,其他項目投產計劃多在 2018年。屆時山東PC 產能預計將達到60萬噸/年, 成為國內 PC 的后起新秀。瀘天化中藍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中藍晨光院非光氣熔融酯交換法工藝技術,擬建設年產60萬噸 PC 項目,其中一期工業化示范 2×10 萬噸/年PC工程已于2016年完成可研。一期第一階段的10萬噸/年PC及配套8.6萬噸/年碳酸二苯酯,投資規模約12億元,計劃2018年建成投產,屆時我國西南地區也將建成首套規模化 PC 裝置。
國內自主技術產業化提速
PC的工業生產方法包括光氣法和非光氣法,其中光氣法產能占近八成,而非光氣法產能占比尚不足兩成。非光氣法是在原料或樹脂的生產過程中均不使用光氣,屬于環保型生產工藝,將成為今后PC生產工藝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國內環保要求逐步升級、光氣資源監管嚴格的條件下,除煙臺萬華和魯西化工以外,未來國內新裝置的規劃及擴產多傾向采用非光氣法技術。
長期以來PC生產技術高度壟斷,國內企業引進技術難度很大,近年隨著國內自主技術產業化,國外技術轉讓開始啟動,山東利華益已經成功引進旭化成非光氣PC技術,正在建設10萬噸/年裝置。目前全球裝置中,應用旭化成非光氣法技術的產能在43.5 萬噸/年, 集中在俄羅斯、韓國,該技術成熟度較高,將為我國非光氣法 PC 的發展帶來新局面。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國內需求增速放緩和近幾年的產能擴張,PC市場價格自2010~2011年達到頂峰之后,價格持續走低。 2016年初以來,受原料成本支撐,部分 PC 產品價格拉升,2016年全年平均成交價格為 1.7 萬~1.8萬元/噸。 主要原材料雙酚 A 價格隨油價走低,與 PC價差不斷擴大。 雙酚A是PC生產主要原料,占其原材料成本的比重約 75%, 因此雙酚 A 價格的走勢對 PC 生產成本的影響較大。
根據 2000~2016年PC-雙酚A價差分析顯示,價差整體呈現縮小趨勢。 但由于原料雙酚 A 是一種大宗商品,近幾年其市場震蕩下行,與同期 PC 相比降幅更大,使 PC 成本大幅下降。因此,2015~2016 年我國PC毛利水平較 2014 年有所提升平均毛利空間在 1500~3500 元/噸, 一些高端 PC 毛利空間更高。
企業要避免盲目跟風
我國 PC 行業開始進入產需 “新常態”。 PC 是重要的工程塑料品種,因其生產具有技術難度大、 進入門檻高的特點, 長期以來我國 PC 市場供不應求, 而且現有生產裝置產能 80%左右為外企投資或合資企業所有。 自 2015 年國內本土企業經過努力建成兩套PC裝置以來,多家企業躍躍欲試,將采用不同工藝路線多種技術來源建設PC裝置。根據項目建設進展,預計到2022年國內聚碳酸酯產能將超過300萬噸/年,年均增速可能達30%,產量也有望達到230萬噸。
未來我國本土企業的話語權將加強。但企業需要注重內涵和外延建設,新建項目要避免盲目跟風。隨著自主技術開發和技術引進的突破,未來幾年我國 PC 裝置投資將進入新一輪高峰期。但由于缺乏自主成熟技術支撐,部分新增裝置產品將以中低端料為主,預計將出現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缺乏的局面,市場競爭激烈。生產企業除了要優化工藝,降低裝置消耗和生產成本, 提升產品質量外,還應該重視PC改性及合金產品研發、下游新領域市場開拓, 針對用戶需求開發產品。
來源:鏈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