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在北京試點餐廳運用“免吸管杯蓋”
已有人閱讀此文 - -今年11月1日起,麥當勞將在北京10家試點餐廳使用“免吸管杯蓋”并不主動提供吸管。早在7月,星巴克已宣布,2020年之前全球所有分店禁用塑料吸管,同時公布不用吸管的新杯蓋設計。小小的一次性吸管,如果減少使用對環保能起到多大作用,商家的行為是否“噱頭大于實際作用”。
對塑料吸管說“不”的商家呈增加趨勢
“如果你進入麥當勞,會被問到是否需要吸管。”媒體報道顯示,從2018年11月起,北京部分麥當勞餐廳將試點推行減少吸管方案,以鼓勵消費者減少塑料吸管使用。10家試點餐廳中有5家將不主動提供吸管,另外5家餐廳則會使用新設計的杯蓋以方便飲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對塑料吸管說“不”。
今年1月,咖啡連鎖品牌Costa宣布停止提供塑料吸管,轉用非塑料制品替代。
7月,星巴克宣布到2020年不再使用塑料吸管,還會用一種可回收的杯蓋來代替塑料吸管,這種杯蓋看起來像兒童使用的鴨嘴杯,杯蓋上有一個凸起引流槽,可以直接喝到飲料。
洲際酒店集團則宣布旗下5400多家酒店到2019年底將不再使用塑料吸管。目前,洲際酒店集團位于歐洲、中東、亞洲和非洲區的1000多家酒店已經停止使用塑料吸管……
某日中午就餐時間,記者來到位于深圳市福田區園嶺街道的麥當勞餐廳,因該餐廳并不是試點餐廳,因此在取餐臺上仍有兩個吸管盒。消費者中有不少人點了冷飲,吸管盒前也不斷有人來取吸管。但記者留意到,在餐廳內還幾位就餐者直接打開冷飲杯蓋飲用,并沒有使用一次性吸管。
下午5時許,在百花文化中心的星巴克,點冷飲的人們絡繹不絕。記者看到,消費者點星冰樂等冷飲時,店里也會配送綠色的一次性吸管。
在位于京基100的一家飲料店,記者看到這家店出售冷飲時不提供吸管,但冷飲杯上設置了三個飲品出口,其中一個是略微凸出的。這個免吸管杯蓋和熱飲杯蓋的構造有些類似,消費者可以在傾斜杯子后,通過杯蓋上凸出的吸管口喝到飲料。
“這樣帶吸管口的杯子挺好用的,不過若是喝珍珠奶茶之類的飲品,估計就不方便了,”一位在店內用餐的女士說。她認為,現在很多商家沒有采用這種吸管口杯蓋,可能是因為成本偏高。
小吸管有大危害:難以回收,污染海洋
“我們在班級里討論過關于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新聞,看到很多海龜和海鳥因為吃進塑料而痛苦死去,特別心疼。”園嶺小學四年級學生尹同學在接受晶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塑料給環境帶來的危害讓人印象深刻,他會為保護動物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
對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危害,深圳潛水界知名人士“潛愛大鵬”理事白小刺更是深有體會。在他的潛水經歷中,除了塑料漁網,最常見到的塑料廢棄物就是塑料袋。“這種半透明的物體在海水中十分像水母,極易被海洋動物誤食。”
白小刺在接受采訪時說:“前些天,有海洋保護人士發現一只海龜正在排泄一只塑料袋,通過人類輔助才徹底排泄出來。在印尼一頭抹香鯨死亡,解剖后人們在它腹中發現了總重6公斤,幾十只塑料袋和1000多塊的塑料垃圾。”塑料制品進入海洋生物的消化系統,勢必會對其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它阻隔了消化系統和食物的直接接觸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導致內臟感染和病變。”
在他看來,人類的一些現代生活方式給環境帶來越來越多負擔。“不光一次性塑料餐具,我們常用的洗發水、洗面奶、防曬霜,之所以會讓發膚感覺到順滑,就是因為加入了很多塑料微粒,這些微粒我們看不見,但對海洋生物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20年前我們也沒有吸管,用勺子也能喝水,只是用吸管好像更‘優雅’?”白小刺認為,對于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泛濫商家負有很大責任。
不用吸管“不方便”?深圳市民:愿意減少使用
“熱的飲料揭開蓋子就能喝,冷飲也是啊,為什么非要用吸管呢?”午餐時段,在一家快餐廳,直接打開杯蓋喝冷飲的四年級小學生小孟顯得很特別。
“我一直就是這樣喝飲料的,覺得吸管和蓋子其實可有可無,并不影響就餐,只是對于外賣可能不方便攜帶。很多人覺得沒有一次性吸管不方便,是因為這些一次性用品來得太方便了。”談到麥當勞以后將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吸管,孟同學表示完全可以接受,他還打了個比方,“假如有一天食堂不提供餐具了,人們還是會去吃飯,但那時候他們就會考慮自帶餐具了。如果餐廳都不提供吸管,相信大家也會慢慢接受。人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
健談的孟同學還提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深圳能不能設置一個‘塑料巡警’,定期檢查餐廳、商店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情況,限制商家主動提供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這樣帶來的污染可能會少很多。”
深圳市民易先生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現在一家人出門旅游一般都會自帶餐具,既衛生,也能為環保出一份力。他認為,雖然商家不提供一次性吸管可能有商業宣傳成分,但這個小小的改變也能影響人們對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態度,畢竟“用犧牲環境的代價來換取一時的方便,實在是得不償失”。
海洋微塑料專家:微塑料就像海洋中的PM2.5
“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被稱為塑料微粒,它很難被污水處理過濾出來,流進海洋后就再也無法處理。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PM2.5,而許多大件塑料垃圾最終也會被風吹日曬變成塑料微粒,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終通過人類食用海鮮進入人體。有研究表明已在嬰兒的排泄物中發現了塑料微粒。國內也有研究發現在成品食用鹽中也有它的痕跡。”對于一次性塑料對環境的危害,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微塑料領域專家李承勇用“漂浮于海洋中的PM2.5”來形容。
網絡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塑料吸管的消耗量驚人,僅美國每天就丟棄約5億根塑料吸管,接起來的總長度可繞地球兩圈半。一次性塑料吸管因質地輕無人進行商業回收,且使用數量巨大,已成為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塑料廢棄物之一。包括塑料吸管在內,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旅游業造成嚴重影響,造成經濟損失達80億美元。
目前對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方案主要包括以紙代塑和可降解塑料等。李承勇認為,以紙代塑雖可暫時解決問題,但也會遇到新的問題,首先是造紙消耗大量森林資源;其次是造紙過程中也會造成水污染。緩解塑料污染環境問題的可取方案應是可降解塑料制品。“若在解決塑料降解問題的同時不影響其優良的使用性能,將是塑料制品綠色化的優良方案。”
李承勇呼吁國家相關部門完善塑料污染管控的相關法律,同時建立廢棄塑料回收循環利用機制。市民也應減少塑料袋、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盡量使用耐用品;在購置美妝、個人護理用品時,花點時間閱讀產品成分標簽,不購買含有塑料微粒的產品等。
這也正是廢塑料新觀察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政協委員:政府應在源頭就垃圾減量立法
長期關注環境問題的市政協委員李毅對于當前部分商家一次性吸管減量的計劃十分贊賞,并希望商家能使用更多可降解的材料代替塑料餐具。
此外,李毅還留意到近年來更突出的一個問題:除了一次性吸管,一次性手套使用量也逐年上升。“現在消費者無論是點醬骨架、乳鴿、小龍蝦還是燒烤,商家都會主動附送一次性手套。”他認為,餐廳應提供更好的洗手設備、更多的洗手位,從而避免一次性塑料手套的過度使用。
“目前深圳在立法上還沒有對一次性塑料制品作禁用的規定。”李毅提出,一次性塑料垃圾與過度包裝一樣,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法規來限制、約束,但目前只有垃圾分類的法規有所涉及。前些年,深圳出臺《深圳市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管理辦法》之際,曾從源頭減量出發討論過塑料垃圾的處理問題,環保人士曾提出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和廠家過度包裝進行限制,但因為這一問題涉及全國性的一些因素,深圳僅靠生活垃圾分類法規難以解決。
他建議,限制一次性塑料消費品的使用和約束產品過度包裝是實現生活垃圾減量的重要抓手。目前國家環保法已經給出了原則性規定,作為正積極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深圳,理應制訂出更具體的相關法規,才符合繼續擔當改革“排頭兵”的自我定位。
來源:廢塑料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