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降解和“有條件”降解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當不可降解和可降解材料之間出現巨大的價格懸殊時,中間地帶便出現了足夠的“商機”。
廣義上的可降解塑料中,除了以PLA為代表的生物降解塑料,還有可以機械性分裂的塑料,如淀粉填充、光降解、氧化降解這些“偽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是指材料在光的作用下自動降解。很多光降解塑料是在材料中添加光敏劑,在光照條件下成為更小的粉末。還有一些可降解材料是在材料中添加的一定比例的淀粉,通過淀粉的生物降解性使材料的物理性能崩潰,但分解后的PE、PP、PVC等不但無法被環境所吸收,反而會因為肉眼不可見一直殘留在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將此類產品歸屬淘汰型。
PLA材料:PLA等材料在理論降解條件上可以達到更純凈的降解物,但在現實中并不允許。
在研究機構IDTechEx的報告《生物塑料2020-2025》中,以PLA為例:“如果一個PLA瓶子被扔進海里,它需要幾百年才能被分解。”報告指出,PLA將在工業堆肥設施中分解,“在那里,PLA可以被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微生物將以可觀的速度分解。”
而有研究機構和環保志愿者做過真實環境中類似的實驗:2014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模擬自然土壤,12個月PLA塑料試驗,其質量在12個月之后只是損失0.23%;2017年德國邁洛伊特大學400天的試驗,擺在海水和淡水里面,最后PLA只有約0.5%質量損失;這就是很多生物降解塑料所面臨的另一個現狀,就是理論上的降解條件,在現實中并不允許。
- PLA材料需要堆肥降解,但是目前有專門為這些材料堆肥的設施嗎?即使在垃圾分類做的最成功的的上海市,廚余垃圾還是需要“破袋”投放,把塑料袋歸為“干垃圾”中,無論是否可降解,統統一燒了之。
- 即使我們用回收的思路來解決,傳統塑料袋與可降解塑料袋很難區分。回收中,如果統一制作塑料顆粒,則PLA等材料將影響產品質量;統一降解,則傳統塑料又會變成雜質。
- 此外,PLA材料需要消耗玉米等糧食作物發酵制取乳酸。而糧食作物產量則受收成狀況、國際市場等多方因素影響,來源可能具有較大的波動性。所以,以PLA等材料代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看上去很美好,但現階段仍有許多難以逾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