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塑料行業跌宕崎嶇的一年
已有人閱讀此文 - -2018年,對塑料行業來說,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這一年,我國環保稅正式執行,增值稅下調1%,*引導、扶持行業發展;這一年,從“限廢”到“全面禁廢”,表明我國建設美麗中國、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決心,*地堅決;這一年,環保督查“回頭看”,企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為了更好地對過去的一年進行總結回顧,買化塑研究院帶你回顧這一年塑料行業發展的圖與譜。
一、《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
事件回顧:
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環保稅法規定,征稅對象分為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等4類。該法是*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
事件簡評:
塑料行業屬于供應集中,需求分散的產業,以聚烯烴產業為例,聚烯烴生產企業中,多為國企、國資背景企業和合資企業,一體化裝置產能大,要求高,近年隨著*對環保的重視,企業在生產中對環保的各項要求積極響應,環保稅的實施對規范性較好的聚烯烴行業影響不大,但對塑料制品企業和廢塑料加工利用企業影響巨大。
二、“我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
事件回顧:
*發改委網站開設“我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專欄,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在1月5日至1月31日期間,圍繞不同領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見建議。這是繼2008年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以來,*層面*防治“白色污染”采取的進一步舉措。
事件簡評:
經過近10年的執行,“限塑令”已取得不容小覷的成績,但是,新業態要求“限塑令”要與時俱進,需不斷進行調整。如果繼續按照原有措施進行管理,難免會出現“一刀切”的情況。調整“限塑令”并不是簡單地擴大其適用范圍,而是在吸取實施10年間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之上,豐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以期*終實現“限白”的初衷。
三、增值稅降低1%
事件回顧:
3月底,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增值稅改革的措施,減輕市場主體稅負。會議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
事件簡評:
以聚烯烴為例,增值稅降低1%,對大約萬元左右的產品來說,每噸提升利潤約有100元左右,對塑料貿易商、加工利用企業來說有不小的利潤空間,確實做到為企業減稅降費增效益。
四、中美貿易戰
事件回顧:
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600億美元關稅,并實施投資限制,中美貿易戰由此暴發。
事件簡評:
從中美貿易戰來看,石油和化工行業是中美雙方博弈的重要籌碼之一,因此貿易戰導致各類進出口貨物的價格大幅提升,對中美兩國的石化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也對塑料行業帶來了巨大機遇,為企業發展多功能、高性能材料,在材料功能化、綠色化、環境友好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積極搶占塑料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提供了契機。
五、廢塑料由“限制”進口轉為“全面禁廢”
事件回顧:
4月18日,由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等四部委共同審議公布了關于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的公告,將工業來源廢塑料等16種固體廢物調整為禁止進口,自2018年12月31日起執行。
事件簡評:
2017年7月,中國政府發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分批分類調整進口固體廢物管理目錄”“逐步有序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此次目錄調整是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的又一項重要改革措施。洋垃圾禁令的“春風”過境,大力扶持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政策頻頻落地,廢塑料回收和再利用行業迎來了轉型契機。
六、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情況“回頭看
事件回顧:
5月和10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分兩批對全國20個省份開展“回頭看”。重點聚焦*輪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
兩批“回頭看”共計受理群眾舉報96755件,合并重復舉報后向地方轉辦75781件。截至2018年12月20日,絕大多數群眾舉報已辦結,其中,責令整改43486家;立案處罰11286家,罰款10.20億元;立案偵查778件,行政和刑事拘留722人;約談5787人,問責8644人,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7萬余件。
事件簡評:
對于塑料行業而言,環保督查*像是一輪清洗,大浪淘沙,洗凈鉛華,能夠促使企業提高環保投入,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在這場清洗中,一方面,生產工藝達不到環保標準的企業勢必難以生存。另一方面,從長遠角度來看,塑料行業也將因為落后產能的淘汰迎來一個良性循環的大好時機。
七、原油瘋狂上演“過山車”行情
事件回顧:
10月3日,WTI原油達到年內*高價76.90美元/桶,較年初上漲27.4%。之后,市場風云突變,自10月4日開始,WTI原油價格出現單邊下跌,截至12月31日,WTI原油收盤價格為45.81美元/桶,較年內高點下行31.09美元/桶,跌幅40.4%。
事件點評:
對塑料行業來說,今年是“成也原油,敗也原油”。受中美貿易戰、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中東局勢緊張和沙特減產等消息影響下,1-10月,雖然WTI原油起起伏伏,但上漲步伐沒有停止,受此帶動,塑料也是處于震蕩上漲行情。據買化塑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10月初大慶煉化T30S市場價格在11100元/噸左右,較年初9700元/噸價格上漲14%,而鎮江奇美PH88市場價格在13600元/噸左右,較年初13000元/噸價格上漲5%。10月中旬開始,原油開始大幅下跌,受此影響,塑料價格也是快速下滑,下跌速度令人瞠目結舌。截至12月31日,大慶煉化T30S市場價格在9200元/噸,不進跌破年初價格,也較較年內高點下跌17%。而鎮江奇美PH88價格則在11900元/噸,較年初價格下跌8%,較年內高點下跌13%。
八、歐盟議會通過禁塑令:2021年后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事件回顧:
10月24日,歐盟議會通過投票,批準從2021年起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以遏制日益嚴重的塑料廢棄物對海洋和生態環境的污染。根據歐盟議會*批準的這項提案,從2021年起,歐盟將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餐具、棉簽、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這些用品將由紙、秸稈或可重復使用的硬塑料替代。
事件簡評:
歐盟通過的禁塑指令,標志著歐盟從整體上繼續加大了“限塑”方面的步伐。這與中國2017年7月出臺的“禁廢令”有異曲同工之妙,宗旨都指向塑料產品的回收與替代利用。不管是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或是開發可替代品,初衷都是減少污染和資源浪費。在全球日益嚴峻的塑料垃圾污染及治理上,越來越多的組織及*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形成了共識,這是很好的導向。
九、“藍天2018”查證走私廢塑料等固廢155萬噸
事件回顧:
12月19日,海關總署開展“藍天2018”第五輪打擊走私集中收網行動。在海關總署統一指揮下,廣東分署,天津、大連、上海、南京、寧波、青島等13個直屬海關,分成行動小組171個,在天津等11個省(區、市)同步開展集中收網行動。
今年以來,全國海關已經針對“洋垃圾”走私開展了5輪次高密度、集群式、全鏈條集中打擊,全力封堵攔截“洋垃圾”走私入境,共刑事立案47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718名,打掉走私犯罪團伙202個,查證走私廢塑料、廢礦渣、廢五金等涉案固體廢物共155萬余噸。
事件簡評: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危害生態安全的行為本身*是不得人心,人心向背,今年海關部門對違法行為頻頻亮劍,通過持續、滾動地高壓嚴打,使“洋垃圾”走私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離生態文明又進了一步。
十、海關總署發布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
事件回顧:
12月29日,海關總署發布《關于發布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的公告》(2018年第216號)。為規范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到貨檢驗檢疫,提升檢驗檢疫工作質量,海關總署決定發布《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檢驗檢疫規程*部分:廢塑料》等11項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自發布之日起實施。被代替標準同時廢止。
事件簡評:
無標準便沒有參照,沒有體系,形成不了統一的流程與規范。既要有*標準,也要有行業標準,更要建立企業自己的標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非標產品進入市場,從源頭上把好質量關。
來源:買化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