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擔心喝到納米塑料顆粒?科學家開發出10分鐘去除水中微/納塑料的黑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有著“白色污染”之稱的塑料垃圾已對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而微/納尺度的塑料(NP)作為一種新興的污染物更是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這類無處不在的NP很有可能分散在水中,隨著人類的飲食、用水而進入人體,造成組織滲透和引發炎癥,也可成為體內毒素的積聚物。由于NP的尺寸非常小、化學性質各異,常規處理塑料的方法,如過濾技術、生物降解、化學氧化等都難以高效、完全地除去NP。因此,開發出高效去除水中NP的技術迫在眉睫。
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Marcus Halik等人開發了核殼型超順磁性氧化鐵納米顆粒(SPIONs),它們可以吸引微納米塑料并將其粘合到較大的團聚體上,然后可以通過施加外部磁場將其10分鐘內從水中除去。通過調控功能化SPIONs的表面勢能,可以有效地吸引互補的帶電NP,并且其上的正烷基鏈能與有機NP優先相互作用,避免了無機顆粒的干擾。作者通過使用來自不同水域(包括河水)的各類NP和不同SPION材料進行的系統性治理實驗,驗證了該技術的通用性,其對水中混合NP具有優異的治理性能。由于所用材料和工藝都很簡單,該技術具有非常大的工業應用潛力。該研究以題為“The remediation of nano-/microplastics from water”的論文發表在《Materials Today》上。
【去離子水中NP的去除】
作者制備了核殼SPION材料,其中Fe3O4或Fe2O3的芯都修飾有相應的不同膦酸分子層(圖1a)。該外殼設計同時提供靜電和范德華力,使得SPION吸附到NP表面(圖1b),并將它們進一步連接到較大的團聚體上(圖1c)。最后可以通過施加外部磁場將這些NP-SPION聚集體磁性收集并從水中去除(圖1d)。作者選用了三種化學性質不同的納米級聚合物,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三聚氰胺樹脂以驗證其通用性。此外,作者還研究了不同大小和化學成分的混合NP的治理方法。相應的SEM分析表明(圖2),在SPIONs的存在下NP混合物會形成更大的團聚體,尺寸甚至比SPIONs的尺寸大一個數量級。
【聚集體形態分析】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NP-SPION聚集物,作者對其進行了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選擇區域電子衍射(SAED)、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XS)和電子斷層掃描(ET)表征。圖3a和3b顯示了混合PS團聚體的高角度環形暗場圖像,揭示了較小的SPION顆粒能很好地分散在兩個PS球的周圍和之間。通過對其成分進行EDXS平均測量,可以確定該PS體系中Fe / C的原子分數比為1.9%。將原子分數轉換為PS與SPION的質量比,得出其收集NP的能力為其自身質量的8.1倍。圖3d和e展示了一個典型的混合PS團聚體的3D重建的可視化結果,證實了PS球與Fe3O4之間形成較大團聚體的牢固連接。同樣地,作者在其他聚合物體系中觀察到了與PS體系類似的結果。
圖3 SPION處理的PS的形態表征
【實際水樣中的NP治理】
作者用裝有無機SiO2顆粒的去離子水樣品和實際水樣(河水)進行了相同的治理實驗。結果表明,無論二氧化硅的大小如何,SPION收集的各種聚合物與去離子水中一樣有效,說明無機SiO2顆粒的吸附競爭似乎對其收集NP的能力沒有負面影響。從河水中進行的NP治理(污水處理廠的永久排放)展現出了SPION的最佳的收集NP的能力。SEM圖像表明,河水處理的團聚體看起來與在去離子水中收集到的團聚體相似,并且沒有摻入無機沉積物。由于實際水中污染物的性質和濃度未知,難免會存在另外吸附的小分子,如有機肥皂、腐殖酸或除草劑等,它們很可能會影響NP在SPION上的吸附能力。作者推測,這種分子有可能有助于補償不利的表面電荷,從而提高每個SPION的收集。
總結:作者展示了一種去除微納級塑料垃圾的通用技術,而無需考慮塑料和水質的類型。所開發的SPIONs可以連接并聚集具有不同化學結構和尺寸的納米塑料顆粒。同時,殼層的分子結構提供了有機烷基鏈,這有利于克服無機顆粒的干擾。作者通過從實際水樣中去除NP驗證了該技術的可行性,其原理可概括為利用SPION連接在NP表面并驅動它們附聚為較大的可處理顆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