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拎回8個塑料袋?誰還記得“限塑令”?
已有人閱讀此文 - -“家人去農貿市場買來些水果蔬菜,買回去這么多塑料袋,我數了一下,一共八個,魚還是用2個包裝袋套衣著的。”春節長假剛過,微信朋友圈的發圖調侃讓很多人深有同感。
2007年年末,國務院下達了有關限定生產加工應用塑料袋的通告。通告確立,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各地范疇內嚴禁生產制造、市場銷售、應用薄厚低于0.025mm的塑料購物袋,在全部商場、大型商場、農貿市場等產品零售場地推行塑料購物袋有償服務應用規章制度。現如今“限塑令”執行已七年多,塑料袋仍在農貿批發市場中泛濫成災,商場里內置購物袋的還是少數派,有名無實的“限塑令”深陷難堪。
農貿市場成完全免費袋高發區
依據發改委的數據統計,從2008年到2013年5年間,當地共降低應用20億個塑料購物袋,總計降低塑料耗費五萬噸,等同于節省原油30萬噸級,可供14萬臺轎車行車一年。
但近三年以往,完全免費塑料袋又悄悄的仰頭。
住在豐臺區的馮先生是泰富興農貿市場的老主顧了。番茄、油麥菜、四季豆、平菇……每買一樣菜,商人就用個小塑料袋裝好秤重。“賣蔬菜水果生意的貨攤上面掛著很厚一疊塑料袋,大伙兒順手用來用,有一次我看到有些人就買來二根絲瓜還要再來一個塑料袋。買魚買海產品用上塑料袋來就更消耗了。”
除開各種農貿批發市場,住宅小區的菜攤、馬路邊的商人也全是塑料袋離不了手。“基本上不見不必塑料袋的,總之全是完全免費出示。有時候我覺得把幾種菜合裝在一個包裝袋里,消費者還不高興,嫌一個包裝袋不牢固。”大北窯一家小區菜攤的商販說。
據我國塑料生產加工研究會計算,在我國每一年用以商品包裝的塑料袋總產量約160萬噸級,每一年隨生活垃圾處理進到垃圾處理場的塑料廢棄物,能占據垃圾填埋廢棄物總產量的3%至5%。
“一兩角錢的事不在乎”
在連鎖加盟商場超市里,塑料袋基礎完成有償服務應用,內置購物袋前去的顧客也愈來愈多。但是,在買東西后挑選附加買一個塑料袋的仍捫心自問。
前天5點多,新聞記者趕到永安里周邊的一家中小型商場。恰逢市民買東西的高峰期時間段,八個結帳處都大排隊。記者觀察到,半小時里,30多名結帳的消費者中有六成都市附加選購了塑料袋。市民鳳姑娘表明,基礎每一次來逛超市全是附加選購塑料袋,“一兩角錢的事不容易在乎。”
新聞記者見到,在市民內置的購物袋里,一般都是有裝著蔬菜水果、新鮮水果的好幾個完全免費塑料袋。“價格牌總不可以立即貼在蔬菜水果上吧,有時候買的物品又有湯有冰,即便帶了購物袋也沒法防止應用塑料袋。”多名市民表明。
而在蔬菜水果出售區,超過具體要求拽走一長串完全免費塑料袋回家了用的顧客司空見慣。
針對商場來講,有償服務應用的塑料袋變成了“招財樹”,“限塑令”淪落“賣塑令”。商場的塑料袋市場價大多數從一毛到三毛不一,而據專業人士表露,塑料袋的成本費最少僅為一些錢,大袋的成本費都不超出一毛五。按此測算,大型商場一天假如售出2000個大塑料袋,一年出來盈利就超出十萬元。
“限塑令”難變“禁塑令”
據我國塑料研究會塑料再造運用技術專業聯合會計算,在執行限塑現行政策之前,我們中國人每日買水果得用掉十億個塑料袋,別的各種各樣塑料袋的使用量每日在20億個之上。
“限塑令”為什么沒法紀律嚴明?北京經濟與社會學好理事長賴陽來看,現階段除開塑料袋,顧客都還沒別的適合的取代商品。北京工商大學專家教授朱科則覺得,只靠銷售市場方法難以解決塑料袋泛濫成災的難題,能夠相互配合適度的行政手段。“沒有實行,沒有罰則,‘限塑令’便會變成一紙空文。”
“限塑令”可否升級加強為“禁塑令”?盡管一些大城市早已起動“禁塑令”,但朱科覺得時下“禁塑令”難以達到。“塑料袋基礎是剛性需求,這一沒法逃避,因而,最先要搞好塑料袋的收購 工作中,推動垃圾分類回收。”賴陽也表明“禁塑令”的實行仍需掂量,提議提升溶解技術性等環境保護行業的科學研究,盡可能尋找行得通的代替品,以處理塑料袋導致的環境污染難題。
生活垃圾處理從事人員熊一林覺得,市民保護意識還有待提高。在西方國家比較發達大城市,餐館裝包多拿紙快餐盒,買東西盡可能選綠色環保的包裝,隨身帶環境保護購物袋習以為常,而北京市與之對比也有非常大差別。
來源于: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