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烴產業市場格局演化,給買賣單方的操作建議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目前整體的聚烯烴產業市場基本由生產企業、貿易商、下游工廠及中間服務商四大群體組成,中美貿易戰仍在進行,新產能也預期投放,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面對錯綜復雜的大環境,市場參與者該如何應對?
生產企業中,2017年投產的裝置產能在65萬噸,中海殼牌二期和延能化,目前西北地區聚丙烯產能占總產能的,塑料主要消費的集中區域仍在沿海地區,以華東、華南、華北為首,內陸的多數需要運到沿海消費,運輸使得煤制的聚合物的成本上升,這是生產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目前西北地區的聚丙烯原料,運輸渠道主要有兩種,汽運和火車運輸,汽運調撥靈活,火車運輸費用較低。但兩者均有一定的時間成本,在行情走低的情況下,貿易商及下游工廠,可能因為時效性問題,接貨意愿下降。建議生產企業做好各大區的資源配比,建立異地庫等,拓寬銷路。另外,人民幣貶值、樓市發展放緩等因素,使得國內聚丙烯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建議生產企業研發更高端的原料,加強聚丙烯注塑及專用料的發展。
目前國內市場包括有大量的一級、二級以及三級的貿易商群體,并且有眾多的集散中心。貿易商群體在聚烯烴市場中扮演著“搬運工”的角色,上有生產企業定價、銷售考核,下有工廠議價、墊付原料成本,競爭日益加劇。易跌難漲的行情下,囤貨意味著賠錢,中小型貿易商發展愈發進入瓶頸期,兼并重組現象頻發。期貨作為套利工具,受到大型貿易商的青睞,愈來愈多的貿易商,加入到期現結合的隊伍中來。
對于下游工廠來說,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美貿易戰如期開展,中國對來自美國的進口聚丙烯加征關稅,壓制了進口聚丙烯的貨源供應量,增加了部分進口聚丙烯及下游制品出口的成本。但貿易戰對中國下游工廠行業的發展,或許是一次機遇。比如汽車行業,2017年中國國產汽車出口份額占比在3.12%,貿易戰對汽車行業的出口影響不大。貿易戰打響前,部分中國大型汽車零配件企業出口已經不局限于美國,這些提前落子的企業,風險并不大。此外,川藏鐵路、渝昆高鐵、滇中引水三個超級工程,以及各城市地鐵批復等等,基建發力已經是非常確定的事件,帶動聚丙烯下游廠家的活力。
為了響應2025中國制造,下游廠家也要適時做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建議終端廠家向低碳環保這樣一個高附加值產品轉變。
來源:第八元素塑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