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訂單應接不暇,中國工廠為勞動力短缺發愁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新冠危機正在以非常不均衡的方式沖擊各個國家和部門。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歐洲,數以百萬計的人正在擔心失去自己的工作,而在中國,來自國外的大量訂單(其中許多是與抗擊疫情有關的物資的訂單)卻已經讓工廠應接不暇,并抱怨找不到足夠的員工來滿足所有生產需要。在這場危機中,中國贏得了“經濟戰”的勝利。
中國制造業的復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與國外新冠疫情相關需求的驅動。路透社報道稱,這種復蘇遠遠超出了今年的各種預期,以至于中國的工廠現在正努力填補合格勞動力的缺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訂單需求。

失業數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種狀況。亞洲巨人中國2月時的失業率達到6.2%,為近年來最高水平。但隨著西方國家開始暴發疫情在向歐洲、美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大量出口醫療用品的推動下,中國經濟開始復蘇。中國的失業率開始迅速下降,目前約為5.2% .這個水平(對中國經濟而言)雖然不算太低,但已經使中國制造業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局面。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計算機設備和集成電路生產已從新冠疫情造成的癱瘓中恢復過來,在截至11月的一年中,這些產品的生產同比分別增長了22.2%、10. 1%和15.9%。
在最近的9個月中,有8個月中國的出口增長都超出了預期。制造業的這種繁榮大部分歸因于國外需求。
這與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緩慢復蘇形成了鮮明反差。中國早已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新冠病毒的傳播。而在主要工業化國家中,工廠仍在繼續應對疫情及其對需求造成的破壞。
野村證券的數據顯示,今年二三季度,中國在全球出口中所占的份額由去年同期的1%升至13%以上, 為2006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隨著美國和歐洲的應急刺激措施向消費者的錢包注入資金,這些國家和地區遏制新冠病毒的斗爭,促使其市場對中國制造的個人防護用品和醫療設備的需求激增。
路透社北京12月21日報道,中國制造業今年的快速復蘇遠超預期。官方數據顯示,浙江省金華市11月的工業聘雇人數為2017年底以來最高。
義烏一家保溫瓶制造廠的老板鄧金玲(音)說:“我們上半年裁員了約50名工人,而現在訂單激增,我們人手不夠,沒辦法再生產更多產品。”她說,其產品主要銷往中東、美國及歐洲。
“我們試著聘請幾十位臨時工人,但他們技術不夠熟練。”鄧說。不過客戶仍然追著她跑,為了提高效率,鄧在11月底買下了兩條自動化生產線。
“我們以前想都沒想過要這么做,但今年實在太忙了,我們沒其他辦法,”她說,“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就抵得上10名工人。”
中國人民大學一項追蹤藍領勞動力需求的指數三季度觸及紀錄高位。據中國媒體報道,一些工廠經理已將聘雇薪資調高25%,達每月10000 元人民幣,遠遠高于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水準。
用工短缺并不是唯一的限制因素。
中國對外貿易失衡(最近出口和進口的集裝箱數量之比為三比一)以及海外疫情導致集裝箱回到中國的時間被推遲,造成了嚴重的航運瓶頸,現在已開始制約出口。
此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處于數年來高位,也進一步擠壓企業利潤。一項衡量工廠原材料成本的官方指標11月觸及201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但對決策者而言,在形勢非常艱難的今年,出口的繁榮局面是受歡迎的。分析師稱,中國出口行業的韌性出人意料,這降低了政府在今年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以重振經濟的必要性。
截至11月底,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