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歐美車企陷入短缺恐慌之際 中國“點亮鎂廠的燈”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近日報道稱,在國際市場鎂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中國恢復了鎂廠的生產。
報道稱,在不久前,歐洲汽車行業的警報響起。當時,歐洲十幾家行業協會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警告,繼“芯片炸彈”后,“鎂炸彈”也將在11月爆炸。在來自中國的半導體供應出現短缺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屬鎂生產國,中國9月份也削減了這種對全球鋁生產十分重要的礦物的供應——由于能源短缺和為了實現自身的氣候目標。德國金屬工業工會在渲染一種末日氛圍:“德國以及整個歐洲目前的鎂儲備最遲到2021年11月底就可能耗盡。”
該工會指出,鎂供應瓶頸可能導致“大規模停產”。在最壞的情況下,汽車制造商今年就將被迫關閉工廠。中國是否會在芯片之后也停止向世界供應金屬鎂?歐洲工業是否會因來自中國的供應中斷而不得不關閉工廠?
報道指出,不過,實際情況似乎并非如此。在歐洲的金屬鎂儲備即將耗盡之前,中國突然重新點亮了鎂廠的燈。財新網的英文網站寫到:“鑒于全球供應短缺引發的持續擔憂,中國的鎂廠恢復生產。”
形勢正在緩和,盡管中國的能源仍然緊缺,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很高。財新網寫到:“府谷的鎂廠自本月初以來已恢復了大約一半的產能。”根據“經濟指標”網站的數據,陜西省全省鎂工廠的產能已恢復70%至80%。同時,在中國最重要的鎂生產地區,鎂價相比9月23日的歷史高點回落了近40%,而且價格還在繼續下跌。
報道評論稱,情況有多危急——或曾有多危急,以及現在警報是否已經解除,觀察家們顯然對此意見不一。事實是,中國壟斷了鎂等重要原材料。歐洲所需鎂的95%從中國進口。其他地區對中國的依賴也不小:北美、日本和韓國的客戶已經開始緊張。即使沒有所擔心的鎂短缺,全球工業也正在遭受來自中國的稀缺經濟的影響。
僅在德國,就有數以萬計的未完工汽車因缺少芯片而在停車場等待完工和交付。即使沒有鎂鋁短缺,客戶的需求也得不到滿足。再發生一場與芯片危機規模類似的危機,將是難以承受的。
盡管如此,汽車專家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并不認同那些行業協會的擔憂。他說,恐慌被“夸大”了。短缺雖可能在短期內造成瓶頸,但從中長期看是可以解決的。公眾“目前對有關瓶頸的報道過于敏感”,情緒“激動”。
據這位行業專家透露,與半導體不同,鎂合金百分之百可回收。半導體生產需要新的工廠產能,而鎂很容易從現有的資源中取得。杜登赫費爾說:“廢料將重新變得具有吸引力。”
回收再利用符合歐盟通過法規提高鈷和鋰等礦物回收比例的計劃。杜登赫費爾甚至看到了另一個機遇:如果生產內燃機汽車的原料短缺,向電動汽車的轉變就會加速,因為電動汽車需要使用的鎂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