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企突然關門,1500員工臨失業,日本推進“去中國化”?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前段時間,史丹利百得關閉了深圳工廠,引發了不少熱議。如今,又一家外資工廠突然關閉,讓人措手不及,上千人面臨失業,它就是升龍科技。
公開資料顯示,升龍科技成立于2005年,位于深圳市龍崗區,主要生產線圈、半導體、電子陶瓷等產品,它是日本埼玉村田制作所(原東光株式會社)的子公司。這家日本企業創立于1955年,業務遍布全球多個國家,早在1991年就進入中國市場,在汕頭成立了華建電子廠。目前,在中國多個城市都設有工廠。

至于升龍科技關閉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多變,競爭加劇,訂單需求減少,導致經營出現困難。簡單理解就是自身經營不當,導致關閉,而不是為了撤離到其他國家。
據了解,升龍科技在9月份還獲得深圳市政府的54萬元補助,沒想到2個月后卻停產關閉,工廠的約1500名員工將面臨著失業。
這并不是村田關閉的第一家在華工廠,在2019年12月就關閉了華建電子和華鉅科技兩家子公司,華建電子是村田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工廠。關閉的原因都是因為訂單減少,經營困難。在今年2月的疫情初期,村田就表示位于無錫等地的4家工廠逐漸恢復,并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這些年,不少日本知名企業的工廠相繼關閉撤離,2018年,日本數碼巨頭奧林巴斯關閉了深圳工廠,日本歐姆龍又關閉了蘇州工廠;2019年,彩電巨頭夏普撤離,到越南建廠,索尼也關閉了北京的手機工廠。
日企等外資紛紛關廠撤離,有經營不善的原因,也有因為人工等綜合成本太高的原因。這幾年,越南、泰國、印度等國家紛紛以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這些企業去投資建廠,從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搶奪資源。
其中,越南是爭奪日企最多的國家。日本公布的《2019年日本制造企業海外投資報告》顯示,日本對越南的投資資金達近80億美元(折合約563.2億元人民幣),占越南外資總額的31%。據了解,日本在越南的投資項目數量達4190個,注冊資本達579億美元,一舉成為越南最大投資來源國。

此前,日本企業撤離更多的是他們的自主市場行為,日本政府并沒有干預。進入到2020年,因為發生疫情,日本政府卻主動地推動“去中國化”,提出了抗疫經濟救助計劃,先后兩次合計撥款3295億日元,資助日企將生產線撤回日本或東南亞地區。
據日本媒體報道,第一期有140家日企申請搬回日本或者到東南亞國家投資,而第二期數量據說高達1670家。日本政府親自動員,這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媒體和互聯網的過度渲染,導致產生了日企大面積撤離的錯覺。
實際情況并沒有那么糟糕,根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在華日企數量達到7.6萬家,相比撤離的數量,占比并不算高。最重要的是像本田、豐田、日立、東芝、松下等大型日企,是不可能撤離的。

其實,日本對中國的依賴還是非常大的,早在2004年,中國就成為了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2018年,中國大陸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國,總金額約為1439.92億美元(同比增長8.4%)。如果失去了中國的支持,對日本經濟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
雖然這些年成本在提升,但是中國依然有很多優勢。一個是產業集聚最高,想找到一個可以取代中國的國家幾乎不可能。另一個是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還有一個是疫情后,中國經濟復蘇最快,特斯拉汽車在中國都賣瘋了,各個行業都在快速復蘇,消費潛力巨大。
因此,想動搖中國的制造工廠地位,并沒有那么容易。基本上關廠撤離的都是自身經營不當,被市場和對手淘汰的企業。所以,也不用過度擔心和渲染,數據會說明一切。無論是東南亞國家,還是印度,想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位置還是差點的。



